《激荡三十年》仿佛给我开辟了一条时光隧道,虽然无法亲历那个年代,但是通过另一种方式触及了离我们感觉遥远而实际最近的中国经济改革史,仍旧感同身受。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几篇关于激荡三十年读后感的范文。一起来学习吧。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一

回到历史本身,78年以后中国企业的发展说白了就是国营、民营、外资企业三股势力的斗争史,至今依然。相比国营企业出身正统以及外资企业实力强大,民营企业家们除了敏锐的嗅觉和顽强的斗志之外真的拿不出什么与对手抗衡。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情漂移,坚忍而勇于博取”的群体,令人难以置信地让自己的企业在体制外壮大,在资源、市场、人才、政策、资金甚至地理区位都毫无优势的前提下实现了高速成长。这其中自然有机遇问题,也回避不了原始积累的灰色性,但毋庸置疑的是民营企业家在开创事业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一往无前的气质,对我们年轻人的成长更具借鉴意义。我突然想到一个人——史玉柱。和大部分中国人一样,我向来都把“史玉柱”三个字视作黄金搭档、脑白金的代名词,可如今读了书中关于他的故事,看到一个“巨人”闪耀登场、迅速覆灭、然后顽强重生的过程,看到一个民营企业家绝不言败的传奇人生,心里竟生出几分敬佩。失败、挫折是人生无可逃避的课题,对于成功、顺利的向往甚至会加大解题的难度,那么,在前途未知独自前行的人生路上,又有几个人能交出史玉柱那样的答卷呢?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撇开中国企业的具体案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意志的变动轨迹对于个人的发展也是有所启示的。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再到可持续发展,从无条件保护国营企业到大规模推广国退民进再到国家坚决垄断命脉行业,从开放沿海城市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一路走来,虽然政策设计常有反复或者模糊不清的情况,政策效果也常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国家为完善体制机制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且改革的意志无可阻挡。反观我们自己,从蹒跚学步对人生作出第一次尝试那刻起,不也是踏上一条无可回头的成长之路吗,注定要不断地接受考验、不断地走岔走弯,并为此不断地调整自我、不断地明确目标。其实我们的人生同样是“摸着石头过河”,就像国家的改革实践那样,经历过诸多次激情尝试后才能够把准方向稳步前行。只不过个人对未来的预期无法与国家相比,所以我们还要懂得“三十岁之前做加法,三十岁之后做减法”的道理。当我们不再年少青春,不再敢说“大不了从头再来”这句话时,我们就必须学会理性思考并慎重选择,以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将有限的精力投到自己认定的事业中去。

阅读《激荡三十年》,无疑是一个百味杂陈的体验过程:亲切,因为和这段历史有25年的交点;陌生,因为向来处身事外不问天下;激动,因为青春的躁动被企业家的故事挑弄起来;遗憾,因为匆匆走过一个充满机遇的年代。所幸的是,作为一个小人物我至少没有在改革的跌宕沉浮中成为牺牲品。90年代末的基金黑幕给大众留下的教训是惨痛的,它提醒小人物们千万不要被财富左右理智,集体的疯狂可以瞬间叩响天堂之门,但必将猛地跌进地狱之渊。在此我并没有给出价值判断的意思,每一个人都有权利选择参与历史的方式,每一种方式又都暗示着历史的必然选择,然而就像湖光千色,水波是冷的那样,光阴百代,时间也是冷的。时间会冷却所有的喧嚣和躁动,只留下有秩序有理性有韧劲的力量,稳稳推动历史前行。如果这么讲,曾经波澜不惊的生活倒勉强可以算是有秩序有理性有韧劲的了。只希望下个三十年,我们这些小人物能多一份热情和自信,以及对这个时代的担当。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二

本书一大特点为作者文笔出彩,读来朗朗上口,颇有韵味。

本书为下部,介绍中国企业1993~2008发展历程。其中国企、外企、民企三者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所有的发展均起源于改革开放的伟大试验。

国企:力图提高效率,摆脱体制束缚。它背靠雄厚的国家政策和资源支撑,处在得天独厚的竞争高位,最终靠强势的垄断战略实现巨大成就,数家垄断国企位于世界五百强前列。

外企:在税收、用工和土地政策上享受了优惠,继而在行业准入上优先,然后又在垄断领域的开放中猎取惊人的利益,在中国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

民企:与前两位相比,民企的发展可谓历尽艰辛。而它又对中国的体制变革贡献最大。民企发展几乎没有任何资源扶持,成长受到多重局限,并每每在宏观调控时刻成为整顿和限制的对象。民企担当着改革先锋的角色,并承担着改革的政策风险。在它们的行为被政策认同之前,它们既是计划体制的突破者,又是现行制度的违规者,不得不游离在合法与非法的灰色地带。无数民企的悲剧就发生在这里。有些企业家的成功不是因为政策,而是因为他们无视了政策的存在,敢于闯灰色地带。这是中国独特环境下的独特产物。

企业的成功最大的体现在于进入“世界五百强”榜单。中国企业经历了多年追逐之后也成功进入了这个榜单。但令人遗憾的是,进入这个榜单的中国企业中没有一家是在完全竞争领域中诞生的。这些企业因制度安排而成为了市值最高、最赚钱的公司,却没有积极的企业文化,没有文明的管理思想,没有强大的核心技术。他们有的,只是垄断。

中国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受到了两大方面的限制,一是产权的模糊,为些消耗了企业家大量的智慧并直接导致决策的迂回;二是没有应有的金融支持,无法在最合适的时候完成伟大的跨越。在完全竞争领域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无一不受其中之一的困扰。所以说,产权制度的畸形和体制的落后是造成中国企业无法完成世界级跨越的重要根源。

吴小波的激荡三十年读完有一段时间了,早该些感想了,现在把欠账补回来。

这书其实写的很好看,而且夹杂了作者的一些倾向。

我看完后最大一个疑问是,中国的改革之路该怎么走下去?按=作者的说法,改革三十年其实就是国有制逐步的退,个人所有权不断的进的一个过程。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目前的垄断性国企将如何进一步改革下去。

在所有权,经营权不同的情况下,企业如何发力成为世界性企业?按照作者的想法,无解。若管理者仅仅有经营权,顺利时无所不为,但不顺利时由谁承担责任,或者说管理者会不会负责?这一点我承认作者所想,人性是自私的,不是自己的所有权,不会尽全力去拼搏,这不仅仅是国企的问题,而是所有百年老店的问题。国外的百年老店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或者说如我所想,他们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企业有它的生命期,过了成熟期自会消亡。

最近看到一些报道,说中央有意图将国有企业分为两大类,社会保障型企业,例如石油,通信,金融,公用事业等,这些将会一直垄断下去。另一类将会发展成竞争性国企,增强它的竞争性,实现用进废退,不行的就破产。我比较赞同这种思路,至少部分的会再次实现国退民进,但也有一点忧心,当国企退无可退时,当石油,金融严重阻碍了整个经济的发展,那时我们又当如何处理?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三

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分明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历史,然而我们却对其知之甚少,仿佛无比遥远。《激荡三十年》仿佛给我开辟了一条时光隧道,虽然无法亲历那个年代,但是通过另一种方式触及了离我们感觉遥远而实际最近的中国经济改革史,仍旧感同身受。细细琢磨着1978—2008年中每一个充斥着“原罪”的商业故事,不知不觉的被时代气息深深地感染与震撼。

在吴晓波笔下所有的改革风云人物中,健力宝的李经纬赢得我深深的同情。这个悲情的南方汉子失败后仰天含泪不发一语的照片很长时间里萦绕在我的脑海。作为政商博弈的参与者,李经纬成为制度的牺牲品已成必然,但作为产权改革的实践者,李经纬的失败必将载入中国改革史。在当年那一轮“国退民进”的产权改革中,李经纬的“以身试法”某种意义彰显了资本在政治搅局中的脆弱,而整个产权改革中暗箱操的大环境客观造就了政府企业间产权分置时的互不信任,“宁与外客,不与家人”的策略使之倒下的不止是一个李经纬,正如吴晓波在最后略带戏谑的写到“地方政府表现出的易于轻信和不善博弈的稚嫩,让我们看到中国公司改革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景象”。这也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理解了张瑞敏“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那耐人寻味的八字箴言背后难以言尽的苦处。

改革开放的种种成就是政治家智慧与企业家智慧交织的结果。然而过去经济还是由政府主导的,普通的人们在其中取得的种种成就,抓住的种种机遇都是由政府政策造就的,有的甚至可以称作政治变革的副产品。民营的企业在政策面前更像是一叶扁舟,那一把握下一刻自己的命运。在未来,还是期待一个更完善的制度,一个系统更稳定的社会。中国经济,至少在企业方面,应该有更多无关政治的商业智慧而创造。不过把握政府的脉搏,跟上时代的潮流仍然是最重要的,因为在潮流、时代面前,人永远是渺小的。

今天中国的虽然有点虚浮,但是你不能否认它的强盛,与1978年时落后而穷困的中国已经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即使从1949年开始中国没有走上发展的“最优道路”,但是如今的中国未必与所谓的“最优道路”差多少。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相似的,虽然这个过程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相互独立的逐步进行,渐进的路径与速度各不相同,但是我相信肯定会在一个时间点上汇成一股河流。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几篇优秀范文,想要了解更多内容的范文素材,可以分享给好友并关注本站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