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总结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工作总结
写作生成器小程序

数学教学阶段性小结(精选多篇)(共8469字)

第一篇:数学教学阶段性小结

近几年来,经过许多教育工作工作者的研究和探讨,对此问题已基本形成共识,并在教学过程中付诸行动。我们把在这种认识指导下进行的教学模式称之为“探索式教学”。

探索式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参与,全方位展示数学思维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揭示概念及思想方法的概括形成过程,暴露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解决方案的制定选择过程以及探索数学结论的发现、论证过程。探索式教学是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拟在探索式教学课题组已有的成果基础上就探索式教学作一个阶段性总结。

一、重视背景介绍,通过概括形成概念、法则

教学中每一个概念的产生,每一个法则的规定都有丰富的知识背景,舍弃这些背景,直接抛给学生一连串的概念和法则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司空见惯的做法,这种做法常常使学生感到茫然,丢掉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极好机会。探索式教学就是要克服这种弊端,还概念和法则形成过程与学生。如方程的概念教学,传统的方法是给出方程的定义,然后给出若干式子让学生判别哪些是方程。探索式教学的做法是,先给出若干式子,然后让学生观察,找出其中的一些共同特点,如一部分式子是等式,一部分式子是代数式,在等式中又有一部分是含有未知数的,这样我们就把这一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再如,在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距离的概念,传统的方法是给出异面直线公垂线的概念,然后指出两垂足间的线段长就叫做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探索式教学的做法应为,先让学生回顾一下过去学过的有关距离的概念,如两点之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距离有什么特点,发现共同的特点是最短与垂直。然后,启发学生思索在两条异面直线上是否也存在这样的两点,它们间的距离是最短的?如果存在,应当有什么特征?于是经过共同探索,得出如果这两点的连线段和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则其长是最短的,并通过实物模型演示确认这样的线段存在,在此基础上,自然地给出异面直线距离的概念。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得到了概括能力的训练,还尝到了数学发现的滋味,认识到距离这个概念的本质属性。类似的例子可以举出许多,这里不再多说。

二、提供开放问题,通过探索发现定理、结论

数学中的每一个定理结论都是前人经过艰苦的探索发现的。即使是一个一般的命题,一个猜想,其提出的过程也凝聚了数学家的智慧。传统的做法往往是给出现成的结论,然后照搬现成的证明。这样做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总是心存疑虑:这个定理是怎么来的?这个证法是如何想到的?探索式教学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的被动局面,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疑虑,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参与探索,尝试发现,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教学,传统的做法一般是给出已知条件,即a、b是两异面直线,ab是它们的公垂线段,ab=d,a、b所成的角为q,m、n分别是a、b上的点,且am=m,bn=n,求mn的长。探索式教学应作如下处理,先提供一个开放问题,已知a、b是两条异面直线,m、n分别是a、b上的点,问如何确定mn的长?接下来是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

师:同学们想一想,要确定mn的长,首先要让两异面直线的位置确定下来,异面直线的位置如何确定?

生:一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二是异面直线的距离。

师:因此,我们添加则两个条件上去,即两条异面直线a、b所成的较为q,公垂线段长ab长为d,现在看一看,mn的长是否可以确定下来了?

生:还不能确定下来。

师:那么mn的长还与什么有关?

生:与m、n在a、b上的位置有关。

师:能否把这句话说的更精确一点,或者说用数学符号语言描述它?

生:与m、n分别到垂足a、b的距离有关。

师:很好。现在,我们将这个条件也添加上去,即设am=m,bn=n,现在mn的长可以定下来了吧?

生:没有,应当还有两种情况。

师:好,那么大家在讨论一下,是那两种情况,并就这两种情况来探索mn的计算方法。

经过师生的共同参与,公式终于获得了。

三、创设问题情景,通过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的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传统做法往往是淡化“问题意识”,教者奉献该学生的是一些经过处理的规律问题和现成的漂亮解法,舍去了对问题的加工处理过程,也舍去了制定解决方案的艰辛历程,学生听起来似乎显得轻松,但数学的能力却未能得到应有的提高。探索式教学则是要强化“问题意识”,充分展现对问题加工处理过程和解决方案的制定过程,既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进行“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教学时,传统的方法是给出定理,画好图形,把课本上的证明讲解一遍。探索式教学则可以作如下设计:

第一步,提供问题:在水平的地面上竖起一根电线杆,现在请大家想一个办法,检查一下电线杆与底面面是否垂直?

第二步,设计解决方案:学生将电线杆抽象为一条直线,地面抽象为一平面,根据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设计方案如下:用一块三角板,让一条直角边紧贴电线杆,直角顶点靠地面,旋转一周,如果靠地面的一边始终在地面上,则可以断定电线杆和地面垂直,否则电线杆与地面不垂直。

第三步,问题的发展:教师在肯定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新问题:是否有比这个方案更简便易行的方案呢?如果有一个人没有让三角板旋转一周,而只是检查了两个位置且都和地面贴得很好,他就断定电线杆和地面垂直,你们认为正确吗?

第四步,问题的深化:教师要求揭示此问题的实质,并用数学语言加以表述: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相交,且和平面内过交点的两直线都垂直,它是否和这个地面垂直?

第五步,设计新问题的解决方案:教师首先让学生利用身边的三角板和铅笔做模型作验证,发现确是垂直的,然后师生共同研究制定理论上的证明方案。

第六步,回到最初问题,给出合理的解答。

四、造就民主气氛,通过比较优化解题方法

在数学中,一个问题有多种解法是十分普遍的,传统的做法通常是将那些教者认为最佳的方法介绍给学生,害怕学生走弯路浪费时间。然而这些最佳的方法往往不是垂手可得的,学生有时很难想到,甚至无法想到。学生在赞叹教师“妙笔生辉”的同时又感到一丝无奈。

探索式教学则要求尽量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要打破权威,造就民主的课堂气氛,充分倾听学生的意见,哪怕走点“弯路”,吃点“苦头”;另一方面,则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评判各方面之优劣,最后选出大家公认的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在证明定理“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时,教材是利用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证明的。我们进一步引导学生寻找其它证法。有的学生提出用反证法证明,有的同学认为直接用定义证明,然后进行比较,发现教材中的方法并非最佳方法,这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的鉴别比较能力。

五、增加发散机会,通过交流,实行群体效应

数学中除了“一题多解”以外,还有“一题多变”、“一法多用”、“一图多画”等多种发散机会。探索式教学十分重视为学生增加发散机会,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参与场所,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因素,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并通过交流,集中群体的智慧,实现课堂教学的“群英会”、“大合唱”。

六、注意回顾反思,通过总结提炼数学思想

探索式教学要求充分暴露知识的发生过程,其中包括数学思想的提炼概括过程。数学思想总是蕴藏在各种具体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之中,它是知识的结晶,是高度概括的数学理论。数学思想不仅对学生系统地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具有指导意义,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大有好处。探索式教学通过对学生知识的回顾、反思,对所有方法的概括、提炼,挖掘出其中的数学思想,并用数学思想指导数学教学实践。

如通过对解方程、方程组的回顾、反思,提炼出“降次降维”的思想、“换元”的思想、“转化”的思想,而这些思想又都属于“化归”思想。

再如通过对立体几何中论证方法的回顾、反思,提炼出线线、线面、面面之间的互相转化的思想,以及将空间问题化为平面问题的“化归”思想等等。

探索式教学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本质,为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德,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篇:数学教学阶段性小结

数学教学阶段性小结

余阿敏

作为一个初中班的数学教师我觉得要搞好数学教学工作,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认真研究初中教学的各种规律,并加以有机综合,形成适应学生的的教学方法,以我这一年的教学经验与体会,觉得从以下两大方面出发,教学成绩应是可以上去的。

首先,应从思想工作着手,我觉得要教好学生,应先让他们尊重老师,这也是做学生的基本准则,所以我第一天当他们老师起,就首先要求他们尊重与理解老师的要求,但要达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学生们大都有厌学的情绪所以教师要运用自己各方面能力,包括个人品格,口才,知识各方面吸引孩子,因为学生喜欢一个幽默,知识广博,品德高尚,善解人意,肯助人的老师,让他们觉得老师就是正义与公理的化身,他们也最肯服这样的老师。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就是绝对禁止打骂学生,这样很容易让学生对老师离心离德,那就谈不上搞好教学了,但爱学生同时又应对学生严格要求,他们有错误绝不可听之任之,该及时批评就得批评,方式就是讲道理,影响一个学生的最好方式莫过于真心的关怀与帮助。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优良的班风与周围的学习气氛对引导后进生进步起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班主任与课任老师的有效配合,没有这些,个人再努力也是不行,管理学生是一门艺术,我目前仍在探索。只有当以上思想工作基本过关了,奏效了,才能使教学效果上去。

对于教学方面,我主要从以下六点入手。

一、总体把握教学要点,如该学年,该学期有哪些知识点,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这样在平常教学中才有目标。

二、注意和学生一起探索各种题型,我发现学生都有探求未知的特点,只要勾起他们的求知欲与兴趣,学习劲头就上来了,如每节课

后如有时间,我都出几题有新意,又不难的相关题型,与学生一起研究。

三、每节新课后注意反馈,主要作业与小测中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不足之处,及时加以订正。

四、要进行一定数量的练习,我反对题海战术,但用相当数量题目进行练习却是必要的,练习时要有目的,抓基础与重难点,渗透数学思维,强调一点是老师在练习要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锻炼,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与打好基础,可以做到用一把钥匙开多道门。

五、就是考前复习中要认真研究与整理出考试要考的知识点,重难点,要重点复习的题目类型,难度,深度。这样复习时才有的放矢,复习中什么要多抓多练,什么可暂时忽略,这一点很重要,会直接影响复习效果与成绩。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把握得准,必须要有相当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与总结,甚至挫折,否则不行。而我仍在不断摸索中,但我相信,只要肯下功夫,就会有所领悟。

六、抓好后进生工作,后进生会影响全班成绩与平均分,所以要花力气使大部分有希望的后进生跟得上。例如在课后,只要有时间,我一般会留部分成绩不足的学生再进行一次复习讲解或小测,时间不要太多,十几或二十分钟,但一学期下来,就积少成多,对提高成绩会有帮助,要注意两点:1、与其它科任老师协调好时间;2、被留下的学生的思想工作要过关,以免因被留下产生抵触情绪,就会影响复习效果。

以上六点教学方面的看法只有根据自身与本班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有机结合,才可能有一定效果。作为一个数学教师,我目前仍在不断探求有更好效果的教学方法,我虽没有教改,实际上已是 " 半个教改 " ,我的教学是 " 常规 " 与 " 教改 " 相结合,并博采众长,不断改进,争取更好成绩。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阶段性小结文档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阶段性小结

高阳小学靳秀萍

课题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第一阶段“敢问”;第二阶段“会问”;

第三阶段“善问”。

1.如何培养学生“敢问”,使学生从不会问,不敢问到敢问;教师从一问一答逐步到放开手让学生从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三个月的训练,学生能够从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达到预期的目的。

2.如何在学生敢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会问。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问到点子上,提高质疑能力。

取得成绩

1.教师方面

教师教学观念转变了;教学变得民主了,教师能放下架子,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了,能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了;教师能注意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了;教师能以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提问了,不吝啬对孩子的表扬了。

2.学生方面

学生课堂上敢问了,少部分学生课后遇到困难也会追着老师提问了,同学间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近一半的学生也会相互争论,相互探讨了。部分学生有时能提出点有价值的问题了。

下阶段工作重点

今后我将按照课题计划开展研究活动继续开展培养学生“会问”,开展引导学生“善问”的研究。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做好课题研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主线,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同时提高实验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培养创造性人才。

下阶段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教学实践,实践中要更有计划性,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还要不断改进。重点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学习和总结,围绕教学工作要及时写好反思,并写出有质量的论文。要进

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研究》阶段性小结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阶段性小结

张小华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实验阶段步入推广阶段的关键时刻,我们学校于2014年4月申报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研究课题,重新认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在数学教育中所处的位置,明确时代赋予新的功能与特点。回眸一学期的研究历程,有以下几点认识与体会。

一、领导重视,搭建平台

作为乡镇小学,我们学校的领导非常重视课程改革,深入课题研究第一线,担任课题研究指导,作专题讲座,为课题研究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校领导还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讨论、交流,为全体教师搭建了课题研究的平台。

同时,教师进修学校领导也密切关注我校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及时帮助解决研究中所遇到的困惑,提出指导性意见。

二、倾心投入,初见成效

从准备申报课题之日起,课题组成员就以极大的热情倾心投入,认真做好调查:当前的学生,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导致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枯燥乏味或数学应用能力薄弱,失去了学习数学的意义。真实反映在样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制

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组织讲座、理念学习,杨校为我们做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的讲座,为课题组全体成员注入活力。同时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共举行教学研讨活动。课题组成员紧紧围绕数学课程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撰写论文、教学反思、教学实录等多篇,提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好策略好方法。经挑选,多篇优秀作品在课题博客上交流。

三、有序推进,持续发展

这学期的课题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各地的专家、老师互动、交流、对话,吸取宝贵建议,不断调整,不断反思。正视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紧紧围绕数学课程新理念,为学生精心创设生活情境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探索和经历的兴趣,引发数学思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让原本抽象的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原本被动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不再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内在的渴望与需求而学习,学习有趣的、有用的数学。整体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唤发数学课堂生命活力,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我们坚信,只要做课题研究的长跑者,一定会找到更适合农村数学学习的好途径,从而不断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水平。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研究阶段性小结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研究阶段性小结

凤鸣小学程波

我的课题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研究》,确立课题方案后,自己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储备必要的理论资料。经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有了一定的收获和体验,现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提高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 本人充分利用暑假时间和课余时间,学习有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书籍和别人写的相关论文。认识到什么才是有效的课堂,影响教学有效性有哪些因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哪些途径,提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等。为小课题的研究积累了理论依据和理论指导。

提问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最主要形式,它的有效性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本研究通过从课前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课中教师巧妙发问后合理安排候答时间;课后对课堂提问的情况作出分析三方面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研究”小课题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

1,观察并收集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原因。写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主要是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提问还存在着以下现状:提问的目标不明确,问题不当,问得太多,问得太浅,或太深。语言不当,问后即答。没有留给学生一定的静静思考的时间。

2、功在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问题的层次性。

教师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在备课过程中仔细推敲,设计的问题要紧靠教学目标,要突出课堂知识的重点、难点,使提出的问题问在知识的关键处。问题要少而精,具有思考的价值。

我们要多设计一些层次性较高的问题,比如理解型、应用型、评价型问题,尽量减少一些低效问题。同时,要注意问题之间的衔接,要有梯度,形成问题链。也就是说我们设计的问题应该能有机结合,组成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具有梯度的问题链,这条问题链应该能很好地体现我们的教学思路。

3 、精在课中――教师巧妙发问,合理安排候答时间。

教师在发问时要准确把握提问时机,用简练、清晰的语言巧妙发问,这样才能发挥出问题链的功能。另外提问后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候答时间的设置也是至关重要的。候答是指教师提问后停顿几秒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在学生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时间,发问后等待3――5秒或更长时间,可以增加学生回答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相反,让学生马上问答问题会明显减少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富有意义的相互作用。有效使用候答时间将增加学生对课堂问题的参与度,以及主动提问的可能性,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思考并产生答案。

4、思在课后――对课堂提问开展有效的反思。

课后通过对自己的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这是一个行之有

效的的反思方式。无可否认,我们以前的反思都是课后凭印象进行的反思活动,虽然也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可是教者本人内心感受不深,到了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这种不足之处往往一犯再犯。通过对课堂进行自我反思时,我们可以把课堂教学的某些环节和细节实现“再现”或“回放”, 这样,我们在反思时就能做到有据可依,给我们反思提供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直观的教学案例。这样的反思效果是深刻的,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反思,这大大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a 教师提出问题的层次性:( 1)识记型 (2)理解型(3)应用型(4)评价型(5)低效问题b教师对提问的表述( 1)提问语言简洁、表达清晰( 2)重复2次或以上表述问题(3)改变问题措辞,解释问题c教师有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1)教师有足够时间让学生思考5秒或以上)(2)留有时间,但较短暂(不足5秒)(3)提问后马上让学生回。

三、研究反思

1、在问题的设计上,我们提倡教师多提一些层次性较高的问题,比如理解型、应用型、评价型问题,这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体现问题的价值所在。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并不是说问题的层次性越高越好、越多越好,这里有一个“度”与“量”的控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恰当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才能提高问题的有效性,这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在候答时间这一环节上,我们究竟要留多少时间给学生思考

较为合适呢?这一问题值得深思。我认为对于一些低效问题或者识记型问题并不需要候答的时间,学生基本能很快地说出答案。但对于一些理解型、应用型或评价型的问题则需要合理安排候答时间,具体候答时间的长短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现场反应情况而定。

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中,我认为教师可以从功在课前――精在课中――思在课后三个阶段下功夫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即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课中教师巧妙提问后合理安排候答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组织语言后回答;课后对课堂提问的情况作出直观、有效的分析,改进下一步的教学。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地实践下去,不断反思,逐步改进,课堂提问的效率一定会提高,真正实现有效提问、高效课堂。

写作生成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