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写作生成器小程序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说课稿(共3501字)

铭记――为了和平,为了中国梦 ――寻访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丛葬地

一、起由――在迎接国家公祭日的日子里

2014年,对于南京人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

8月,南京青奥会召开,让我们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充满活力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12月13日,被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迎接首个国家公祭日的日子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血火记忆》,走进了校园,走进了课堂。

对于77年前,日军在我们这座美丽的城市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今天的孩子们对此有多少了解?了解历史,毋忘国耻,对这群尚无多少社会知识的孩子们来说,仅靠课堂教学行吗?怎样把这书本上的文字、把这血腥的历史、把这段刻骨铭心的国耻印在孩子们的心里,激起他们心底里的爱国热情?我们想起了我们连续多年开展的“红领巾寻访”活动。

二、寻访――不能忘却的记忆

寻访1:纪念碑的悲愤诉说

11月,社会实践季,四年级队员首先走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一帧帧照片、一个个实物,队员们真切地感受了那段惨痛的历史。邵诗雅是大队部红领巾广播站的播音员,她将自己在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通过广播告诉了全校同学。

一石激起千层浪,更多的队员纷纷向辅导员提出,想去纪念馆参观,悼念死难同胞。我校的红领巾小记者团来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请副馆长段月萍奶奶讲述了当年那段惨痛的历史: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城,对手无寸铁的南京民众进行了长达6周的大规模屠杀,南京及附近被屠杀的平民和俘虏,总数达20多万。段奶奶告诉队员们,日本战犯太田寿男的供词中清楚地记述:日军在进行凶残的大屠杀的同时,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采用纵火焚尸、抛尸长江等办法,迫不及待地对横陈城郊的遇难者尸体毁尸灭迹,被处理的尸体总数达15万多具,将这两个数字相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人数不低于35万。

段奶奶带着队员们来到墓地广场,指着道路两旁的17块小型碑雕说:“这些碑雕上记载着南京大屠杀的主要遗址、史实,是全南京市各处集体屠杀地所立遇难者纪念碑的缩影。在公祭日那天,这些南京大屠杀丛葬地,都将举行各界群众悼念活动。”心直口快的宋彦文队员当即表示:“12月13日,我要去丛葬地参加悼念活动。”

这句话得到了其余队员们的响应,大家回到家就开始查找丛葬地的相关史料信息,却发现丛葬地散落在南京各地,有的只有一个模糊的方位,怎样才能找到这些丛葬地呢?五(1)中队的队员们向全校的队员们发出倡议:大手拉小手,迈出脚步,寻访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丛葬地。自11月24日起,全校22个中队组成了二十余支红领巾小记者寻访团,走遍南京市的大街小巷,寻找散落在全市各地的大屠杀丛葬地遗址。

寻访2:丛葬地的血泪记录

五(4)中队的队员跟随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副会长王卫星爷爷,一起寻访五台山丛葬地。王爷爷在纪念碑前详细介绍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他告诉队员们,在南京现有死难同胞丛葬地纪念碑中,五台山纪念碑在碑文上记录了精确到个位的遇难者人数,254名死难者大多是当年居住在南京城闹市区的平民。此处纪念碑碑头的“纪念碑”三个红色大字,由大屠杀幸存者王如贵书写。这也是我市现有死难同胞丛葬地纪念碑中,唯一一处由大屠杀幸存者题写的碑名。

寻访3 :周奶奶的失声痛哭

五(3)中队的队员潘家宇带着小记者来到他的太太――周湘平老人家里,原来周奶奶是一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周奶奶告诉队员们,在日本鬼子来之前,他们一家9口住在花神庙, 1937年那时她才9岁。日本鬼子还没进城时,很多人听到消息就出城逃难了,但是周奶奶的爷爷奶奶不愿意离开自己生活的地方,一家人就留了下来。12月13日,鬼子进城了,到处都是炮声、子弹声,吓得他们全家不敢出门。夜里,街上稍微安静些,父亲、叔叔、哥哥就出门看看情况,没想到被日本鬼子抓了。周奶奶一家吓得举足无措,只是不停地向日本鬼子磕头求饶,父亲百般比划请求他们放过年幼的孩子,日本人才同意放过年幼的哥哥和神智不太正常的叔叔。可是父亲没有回来,母亲和哥哥第二天去寻找父亲,只见尸横遍野,可是连找了三天也没有找到父亲的尸体,而父亲也就再没能回来。说到这里,周奶奶的眼眶里早已噙着泪水。没过几天,鬼子又来搜查,躲在草堆里的姐姐被日本兵发现了,二话不说就被拖走侵害了……这时的周奶奶再也忍不住了,失声痛哭起来。

这样的寻访故事还有很多,队员们用寻访日记记录下了了解的点点滴滴。队员章亚琪写道:日军南京大屠杀对老百姓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害,没有大屠杀,周湘平奶奶一家的生活该多美好!我要把他的事说给更多人听,让更多人来关注。队员殷梦萱写道: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团结、强大,才会不受欺辱。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把国家变得更强大……

三、绘图――毋忘国耻

回到学校后,队员们的心情无法平静。他们决定要亲手绘制一份《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遇难处(丛葬地)地图》,让自己的心头永远留着寻访中的收获与体会,也让更多的同学和市民百姓了解那不能忘却的历史事实,记住那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教训。

他们说干就干,在辅导员老师的帮助下,画了一稿又一稿。他们先画出南京的地图,然后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起点,在相应地点方位,一一绘制了南京19处丛葬地(遇难处)的纪念碑图案,绘制了前往各纪念碑的乘车路线。地图的背后抄录了各个纪念碑上的碑文,还展示了队员们寻访的图片及心得。

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我校少先队员绘制的《红领巾寻访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遇难处(丛葬地)地图》刊登在《南京日报》上、相关活动和地图被南京市委宣传部官网“南京发布”正式发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活动还被《中国少年报》发表。

四、公祭――立志圆梦中华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隆重举行,习主席发表重要讲话,他庄重地宣告: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任何人要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3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转换镜头)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拥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无比光明。(习主席讲话视频)

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我们的队员来到东郊丛葬地。警报声中我们的队员握紧拳头,高声宣誓:

毋忘国耻,铭记历史,

发愤图强,圆梦中华!

五、活动反思――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历来就是少先队教育的永恒主题,是少先队活动的主旋律。我们的这次的“红领巾寻访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丛葬地”活动就是一次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总结这一活动我们有这样四点体会:

一、善抓时机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国家公祭日产生的极大的教育效应,充分说明了教育时机的重要性。近几个月来, 我们不失时机地抓住首个国家公会祭日的时机,精心策划组织了这次寻访活动。在这个特定的时期开展的这个特定的活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留给队员们的是终生难忘的记忆。

二、巧用载体

教育不能仅靠空口说教,必须借助具体的人物、事件与物品。我们的这次寻访比较好的运用了三个载体:一是南京大屠杀研究的专家、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他们的字字血、声声泪的控诉,让队员们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二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丛葬地,让队员克服了时空距离,走近了那段历史;三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丛葬地手绘地图,不仅让队员形象地记住了历史,也融入了队员们的爱国激情。

三、注重实践

古语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亲身参与实践体验,才能使队员们对南京大屠杀有全面的认知、深刻的感受。活动中,我们13名辅导员和队员们一起寻访,和大屠杀幸存者、专家面对面交谈。为了确保地图位置准确无误,我校的美术老师根据南京地图绘制出主要干道,再让队员们根据寻访拍到的实景图,手绘出每一个遇难处(丛葬地)的纪念碑。这些丛葬地的纪念碑、公交、地铁线路,都是队员们一站站走过后写下来的。实践中队员们的感受更为真切。

四、关注体验

爱国作为一种情感、一种觉悟,需要在实践中体验而渐形成的。知、情、意、行,“情”是中介,“情”是基础。在此次寻访活动中,我们不为参观而参观,不为绘图而绘图,重点引导队员的情感体验,引导队员谈体会、讲感受、写感言,真正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引导他们珍惜美好今天,努力学习,健康成长,立志为实现中国梦而做好全面准备。

我的说课至此结束,谢谢大家!

写作生成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