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育教学论文
写作生成器小程序

有效历史教学要做到“四性”(共2615字)

有效历史教学要做到“四性”

摘要: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改革中,教师应从角色、观念上转变,更要做好课前、课中等方面工作的改变,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关键词:趣味性主体性 文学性 思想性

课改是一项关系到提高中华民族整个文化素养的庞大工程,如何抓住课改的重点,贯彻“科学、实用、高效、审美”的教学理念,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的追求。通过不断地实验与探索,教师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教学风格越来越个性化,教学目标越来越实效化。现就笔者在历史教学中的几点做法,略述浅见:

一、 课堂的趣味性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探索的一种动力和成功的诱因。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历史学科是集真实性、丰富性、生动性于一体的学科,要想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前指导学生预习课文,编写提纲,借助报刊、书籍、网络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也可以通过参观历史遗迹,走访历史专家等方式获得历史信息,然后将各种历史信息进行的整合,以备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此外,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优化历史课堂,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的最佳手段。众所周知,传统的历史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既抑制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也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而多媒体具有直观、形象、新颖的感染力,调动学生观察、思维、想象,让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交替使用,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多媒体还具有突破课堂的狭小空间,大大加深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的特点。五彩缤纷的屏幕,生动丰富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他们的思维在借助观察、想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向更高阶段发展,进而达到理解和认识的升华,提高教学效率。

二、 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还是课堂的主体,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识。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因此,教师应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探究,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和指导者。

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首先要营造积极、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这样学生才会以满意、愉快的态度积极的参与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开拓性。其次,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做到因材施教,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恰当的、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活动,如:小组讨论、知识竞赛、历史剧表演、图标设计、追寻历史人物足迹、辩论会等创设,使整个课堂形成以故事情节为载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为手段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笔者认为一堂精彩彩的教学课,就是一堂精彩的戏剧演出,“演出”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处理好“主角”与“导演”的关系。把课堂的操纵权还给学生,从教学手段的探索到课堂问题的反思,从学生的讨论切磋到小组的归纳总结,从重难点的精讲解疑到作业练习的反思,尽量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真正的参与到学习中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师生心灵共振,情感交流,思维对接,智慧碰撞,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组组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多项交往,完成对知识的认知过程。

三、 知识的文学性

追根溯源,文史本一家,但是从本质上说二者又存在很大的区别。教学中,笔者发现,深入的挖掘历史知识的文学性,对把握教材、选择教法、传授知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众所周知,学历史最头痛的莫过于记忆,无休止的死记硬背,只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最后“望历史而兴叹”。为了加深学生的认知过程,笔者曾多次把语文教学里的朗读引用到历史教学中,组织学生个人读,分组读,集体读,在读中领悟知识的内涵,在读中掌握知识的要点,在读中强化记忆。此外,为了加深记忆还利用语法知识掌握文字的规律,将识记的知识点编成顺口溜。如《马关条约》内容的识记,引导学生分析每个条款内容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是“ang”,于是就编成“割让辽、台、澎,赔款两亿两,开放沙市、重庆与苏杭,还在口岸开工厂。”又如:1900年发动侵华战争的八国联军,关于“八国”的识记,指导学生利用谐音“因(英)祸(俄)得(德)福(法),每(美)日依(意)靠(奥)”这样,读起来朗朗上口,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加快了记忆,还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力,“鱼渔兼收”和乐而不为呢?

四、 教学的思想性

历史教学是一门时刻将情感教育渗透其中的学科,要想使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紧密的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教师就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教材重难点,确定情感教育的目的、要点、方法和途径,这样才使历史知识成为渗透情感教育的知识载体。

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师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识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教学工作的高度有效的作用。”这一目标的实现,首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南北朝之后书画的精美绝伦、雕塑的惟妙惟肖、唐诗的豪迈奔放、宋词的细腻委婉、古代建筑的气势恢宏等,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不仅激发学生的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为培养学生的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质打下基础,使感情得到升华,意志得到磨练。其次,挖掘教材的爱国主义内容。纵观中国历史,千百年来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有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正气歌。抗击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虎门销烟的林则徐,黄海海战的邓世昌,血洒疆场的关天培等,这些都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图片、视频短片和资料再现历史。这样,既尊重了历史,又激发了学生珍惜、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还可以通过古今对比,议古论今,古为今用,借助教材的感染力调动学生的情感磁场,换起学生的情感冲突,引导他们感知课文,帮助他们形成稳定、积极、健康的情感,使学生能够立足当代社会,学会面对,学会选择,学会参与,培养学生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不止,探索不停。”这是历史赋予教育者的神圣使命,历史教学的探索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写作生成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