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经验交流材料
写作生成器小程序

打造和谐“高山社区”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共3834字)

平乐镇花楸村作为成都市远郊的山区村,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始终以“三大重点工程”为抓手,抢抓机遇,巧借外力,苦干实干,使村民的收入增长水平、生活质量、文明素质与城市居民同步,村级管理与城市社区相当,将一个偏远落后的村庄建成了产业发展、设施配套、环境优美、村民文明、人居和谐的高山社区,支部书记刘本金被评为成都市优秀村支部书记和“建设成都”十大杰出贡献奖,所做工作受到了成都市委、市政府和春城书记的充分肯定,引起了各级领导和媒体的高度关注,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行者和实践者。

一、花楸村基本情况

花楸村地处邛崃深山之中,海拔1100多米,距成都100公里,有竹林5000亩,茶1900亩,全村5个小组、520多人全都零零星星的分散在近10平方公里的高山上,到处悬崖峭壁、深沟高峡,“人穷坡陡山难翻,有女不嫁花楸山”是花楸村昔日旧貌的真实写照。由于山高坡陡,村里没有良田,更没有厂矿企业,为谋生路,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多是妇女儿童、老弱病残,丰富的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村民们守着金山,却过着贫穷的日子。截止2003年底,村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

二、穷则思变,城乡一体催新生

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使农村能够主动接受城市的辐射和“反哺”,农民能够顺利转变成为市民,村支书刘本金和他的一班人在成都市委和成都、邛崃市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实施环境整治、产业发展、村民培训、农村社区建设等工作,实现了环境新、产业壮、素质高、管理好,初步探索出了远郊农村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

(一)     强化村庄环境整治,使村民享有与市民同质的生活条件。

按照村级规划,大力实施农村发展环境整治工程。一是以交通建设为先导,在村支部书记刘本金的带领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精神,采取对上争取、“一事一议”、群众投工投劳等办法,新修水泥路6.2公里,栽植行道绿化树3000多棵,新建停车场2处,架设石拱桥4座,实现了“组组通”,改善了花楸村的生产条件,使资源和农产品就地增值。二是实施“五通”(通路、通水、通电话、通光纤电视、通互联网)“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风貌),修建了一座容量100立方米的人畜饮水工程,对房屋老化电线进行改造,对贫困户破旧房屋进行整治,实施了垃圾集中填埋和“人畜分离”工程,修建两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池,将生活污水、人畜粪便进行集中净化处理,达标排放,优化了群众生活环境。初步达到了村容整洁优美,道路全面硬化,水质卫生达标,厕所符合规范,沟渠明暗有序,住宅古朴美观,污染有效控制的新农村建设标准,使村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质的生活条件,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

(二)夯实产业发展支撑,使村民拥有与市民同步的增收水平。

确立“茶竹富农,旅游兴村”战略,大力发展“茶、竹、旅游”三大产业,夯实城乡一体化的产业支撑,村民实现了就地转产、就地上岗、就地生财。一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林竹产业化,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目前,全村竹基地发展到8000亩,竹压笆厂8家,解决当地村民务工200余人。二是创新“支部加龙头,龙头带协会,协会连农户”的模式,依托花楸茶业公司,成立花楸茶业协会,免费为村民提供技术服务,免费提供种苗、化肥、药物,定单收购茶叶,二次返利,并实行了公司租赁、农户经营的利益联接新模式,合力打造“农夫手工茶”、“皇茶贡茗”等品牌,经营“天下第一圃”,提高茶农的种植效益。现全村茶园面积达2500亩。三是按照“乡土人家、世外桃源”的形象定位,保护性开发李家大院、徐家大院等清代古民居群、万亩竹海长廊、官田古溶洞、千年老茶树等自然历史文化资源,新修了景区石板路2.2公里,恢复重建了省内最大的祭天台和祭天广场,精心包装推出生态野生笋、花楸老腊肉、花楸竹海雕刻等旅游产品,对农家乐的环境卫生和服务质量进行监督,村级旅游人气旺盛,游客爆满。“一业兴百业旺”,旅游的快速发展还带动了竹编等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就业。定位的准确使得花楸的充分就业率达到100%,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机制已经形成,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与市民同步,截至目前实现人均增收500元以上,增长幅度达到14%。

(三)注重村民培训教育,使村民具有与市民同样的文明素质。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灵魂。一是培育新农民。通过开展各类培训,帮助农民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尽快成长为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积极实施“六进村”(平安进村、健康进村、法律进村、文明进村、科技进村、文化进村),建成了村文化室,开通农村远程教育和移动、小灵通机站,设立村民技能培训中心,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并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引导力度,促使他们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二是倡导新风尚。采取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创建特色文化村。依托花楸贡茶、清代古民居群等文化资源,筹划并举办川西山地民俗文化节。同时,鼓励引导村民开展各类农村文化活动,推出了一台戏(《我们的好支书》),一首歌(《山村喜鹊叫》),并大力开展“争创文明户”活动,激发了群众的自豪感,村民精神面貌新,乡村文化气息浓,全村群众人心思进,邻里百姓和睦相处,连续三年无刑事案件,无上告上访。

(四)     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使村民享有与市民同等的民主管理。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提高村民的组织化水平,是建设新农村的动力保证。一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花楸村村支部、村委会经由全村群众民主选举产生,并先后制订了村务公开、村民议事会等工作制度,班子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村里大事由村委会提出方案,交由村民代表议事会讨论决定,村民全程参与和监督,村级事务、财务定期向村民公开,形成了一套严密、科学的民主管理体系。二是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针对该村青壮年劳动力多在外打工,留守在家的多为“389961”人员(妇女、老人和儿童)的现实问题,党支部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服务,引导龙头企业成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强化与农户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发展,群众增收。三是抓好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新修了希望小学和村级卫生站,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建立完善低保、救助、福利等社会化救助体系,使村民的生活与市民同质。

三、几点启示

(一)必须始终坚持新农村建设方向。

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围绕“六句话”、“三大重点工程”,大力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之题,化农民为市民,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共融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花楸村在建设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向,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的要求,把它融会于指导思想中,落实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上,并结合自身实际,重点在壮大特色产业、富裕农民,加大农村发展环境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强化农民素质培训、培育新型农民上着力,保证了“花楸模式”的顺利实施。

(二)必须精心带好村级班子这支队伍。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干部队伍是关键。花楸村支部书记刘本金正是通过他自己无声的行动,团结和感化了村里的党员和群众,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将支部建成了坚强的战斗堡垒,凝聚了全村人的力量,使花楸村在短时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他的起早贪黑带头修路,还是他捐出了3万元的奖金,以及他带头发展农家乐等等,都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驱散村民心中的阴霾,架起了干群之间的“连心桥”。有了这样一个领路人,有了这样一群干部队伍,什么困难还能难住他们,“花楸模式”也就能在短时间内诞生。

(三)必须牢牢把握产业支撑这个关键。

产业支撑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取得突破和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没有发达的产业,强大的产业支撑,就没有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建设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花楸村立足村级实际,发挥比较优势,鳞选出适合自身的茶叶、林竹和旅游三大产业,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利益联接机制,并全力加以扶持壮大;产业的强大又为农民就近务工和增收致富提供了保证,打好了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同时,强大的产业也是花楸村可持续发展的依托,并为村民素质提高和文明和谐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条件。

(四)必须紧紧抓住新农民培育这个重点。

农民是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没有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铺开。花楸村注重从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文明素质入手,培育理念新颖、科学文明、健康向上、大胆创新的新农民,释放了农民身上的巨大潜力,赢得了广大农民的真心拥戴和支持,为村级建设和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村级的各项决策就能化为广大村民的自觉行动。同时,素质提高的新农民又为花楸的明天出谋划策,成了花楸的真正主人,扭转了村风,促进乡村的和谐。

(五)必须扎实推进村级管理向城市社区转变。

村庄变为城市社区,环境整治是重点,一个村容整洁、设施完善、产业发达、村民文明的村庄只是具备了新农村的雏形,没有科学民主的管理机制,村庄就无法完成向城市社区质的转变。花楸村除了大力整治村庄环境,实现村容整洁、风貌统一外,还大力推行村民自治,还权于民,重大决策和村务完全公开,涉及切身利益的事情“一事一议”,充分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加速了“高山社区”建设。

写作生成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