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部分。今天常用的小编为您精心挑选了几篇关于生态文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情况汇报的优秀范文,感兴趣的快来和小编一起学习吧!希望小编的整理能够对你有帮助!

生态文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情况汇报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新思想、新理念,成为全党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遵循。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建设美丽浙江、美丽宁波作出全面部署,为镇海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镇海区是宁波主城区北部中心,陆域面积24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5.9万,常住人口58.1万,下辖2个镇、5个街道,是全国最大的成品油加工基地和国内重要的化工新材料生产基地。镇海区面积小,贡献大,以占宁波2.5%的土地,创造了9.2%的GDP和17.4%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土地开发强度接近50%。高强度的开发和特殊的产业结构给镇海区带来了较大的环境压力,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对镇海区委、区政府的重大考验。

面对如此重大命题,我区牢牢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理念,将“生态驱动”作为首要发展战略,把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区域生态竞争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主要抓手,在国家生态环境部、省生态环境厅、市生态环境局的关心支持下,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9年,我区经济发展位列全国工业百强区第29位、综合实力百强区第44位,获得“中国最佳营商环境百强区”称号;生态文明建设上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区”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荣誉,探索了工业发达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一些经验,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良的“三生融合”的港口强区建设之路,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提高政治站位,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着力构建协同推进创建体系

保护环境既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也是重大的政治责任。区委区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动员全区上下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

1.以极大的定力持续实施生态驱动战略。2003年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提出建设“生态省”战略以来,镇海历届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环境立区”“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坚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2003年,我区在全省率先提出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拉开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序幕,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8年被评为首批“浙江省生态区”,2012年区第十三次党代会将“生态环境整治”列为头号战略,2014年被评为“国家生态区”。2016年区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把“实施生态驱动 加快提升发展环境”作为建设港口强区、打造品质之城的第一战略,以高度的自觉和担当,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出台《镇海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7-2025年)》《镇海区实施生态驱动提升发展环境五年行动计划》等文件,明确了生态文明创建目标。

2.以强烈的担当压实齐抓共管责任。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长任副组长的美丽镇海建设领导小组,制定《镇海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安排213亿元资金推进48个重点工程项目。形成了区政府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工作制度,区人大常委会每年专题审议,各镇(街道)按照职责规定向同级人大报告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推进情况,区政协每年交办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议案提案并监督落实。两代表一委定期专题视察生态工程并听取汇报。二是完善责任制度。2017年在全市率先出台《党政机关生态环境保护职责规定》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有效推动“管发展必须管生态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生态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生态环保”的“三管”责任落实。2019年修订发布《镇海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明确了改革后各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促进部门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三是加强考核评价。将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职责履行情况纳入到党政实绩考核评价体系中,考核比重从2017年的22%提高到2019年32%,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奖惩和提拔使用的重要参考。试点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创新实施镇(街道)环境质量网格化考核。

3.以高度的共识凝聚社会参与合力。积极倡导全民环保,着力培育生态文化,把高屋建瓴的战略认知熔铸为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人人参与、生态文明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一是夯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企业严格落实三同时、清洁生产和超低排放要求。通过“绿色发展·生态环境议事厅”、企业咨询日、企业环保管家等方式加强《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培训,提升企业环境保护责任意识。建立了重点环保企业自行监测制度,及时公开企业环境信息。镇海炼化、北区污水处理厂等企业组织公众开放日活动,让公众切身感受生产经营和环境保护成效。二是推进基层绿色创建。建成国家级生态镇(街道)5家、省级生态镇(街道)5家、省级“我心目中最美生态乡镇”1家;建成国家级绿色学校1家、国家环境友好型企业1家,省级绿色单位43家、市级环保模范(绿色)单位159家。三是加强生态宣传教育。每年编写生态环境宣传手册,以宣讲团等形式推进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工厂、进机关。制作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产品,摄制的《遇见镇海》为宁波市首部生态环保题材的微电影,微电影《弯路》入选生态环境部2018年优秀宣传品。积极培育生态环保公益组织,“绿丝带”环保志愿者总队队长郁振伟荣获2019年全国“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称号。强化生态环境信息公开,2017-2019年主动公开信息1万余条,信息公开率达到100%。

(二) 把握目标定位,久久为功稳步推进,全力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

镇海作为全国七大石化基地之一、浙江省传统工业强区,化工产业占工业经济比重超过七成,偏重偏化的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为此,我区坚持“两山论”与“两鸟论”的统一,大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生态文明同步推进。

1.推进产业高端化。一是着眼于结构优化,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紧抓甬江科创大走廊建设契机,推进中官路双创大街建设,大力培育数字经济、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推进石墨烯等新材料产业发展,近4年新引进科技信息、研发设计、新材料类企业千余家,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经济比重年均上升1个百分点,宁波市产学研高地形象初现。二是着眼于科技进步,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多层次提升智能化水平和制造模式创新,三年实现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全覆盖,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10家。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实施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和科技“三清零”行动,入选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省首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科技进步综合评价全省第五。三是着眼于管理提效,推进质量品牌建设。实施区重点骨干企业“领头、领军、领跑”培育计划,国家单项冠军从无到有,逐年递增。建立滚动培育机制,积极引导制造业“单打冠军”企业、中小企业“隐形冠军”、现代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开展品牌建设,已有“浙江制造”标准11项,“品字标”企业7家,入选“浙江制造”品牌培育试点县(市、区)。

2.推进产业绿色化。一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立足镇海重化工产业基地发展实际,围绕“发展绿色化、配套一体化、服务现代化”要求,以镇海炼化为龙头,引进强链、补链、延链项目,发展高端精细化工,一个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现代石化产业循环发展体系正在形成,成为石化区最鲜明的“绿色标识”。2019年底全区绿色石化产业集群规模达2000亿元,占全市石化产业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二是创新实施产业准入。围绕区域“122”产业发展定位,从产业集聚、土地利用、能源消耗、环境功能区四个维度对工业产业实施准入管理,坚决将用地多、污染高、低水平的项目过滤在“绿色门槛”之外,2019年否定不符合产业导向项目上百个。三是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制定最严格的节能监管办法,对33家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能效提升行动,同时加强和推广企业清洁生产审核。2017-2019年,在新项目不断上马、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的情况下,全区单位GDP能耗实现逐年降低,单位GDP用水量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3.推进产业集约化。一是优化石化产业发展布局。出台化工产业布局管理决定,关停并转小化工等企业,规划控制红线外不布局化工企业。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全国产值规模前三的国家级专业园区之一,获评全国首批、全省第一家“绿色园区”,园区亩均效益位列全省国家级开发区首位。二是开展亩均绩效评价。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全区区属工业企业亩均税收从2016年的25.2万元/亩提高到31.8万元/亩,被评为“全省亩均税收十强”区。“十三五”期间,累计关停并转污染企业40家,整治提升企业187家,淘汰落后产能107.5万吨,腾出用能空间13万吨标准煤,盘活存量土地689.3亩。三是狠抓园区“有机更新”。落实工业集聚区规划,以小微企业园(特色产业园)建设、连片低效用地再开发、园区形象提升等方式对工业园区实施整治提升、有机更新,推动工业园区整合撤并,园区绩效显著增加,形象明显提升。

(三)坚持精准发力,下硬功夫啃“硬骨头”,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贯彻中央污染防治攻坚战部署,把蓝天白云、青山碧水作为我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目标,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标志,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统筹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1.打好蓝天保卫战。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摸得着、闻得到、看得到”的环境问题下猛药、出重拳。一是推进煤尘整治,“开窗见尘”困扰得到解决。镇海是临港工业区,也是全省最大的煤炭中转基地,煤尘污染问题一度是群众关注的热点。我区为此开展“清洁空气”专项行动,推动港埠公司煤码头及堆场、后海塘煤场搬迁整治,煤炭堆场整体北移,规模缩小50%以上,建成总长7000余米的防风网闭合工程和“彩虹”喷淋工程。针对主要道路和建筑工地,安装颗粒物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在全市率先实现镇(街道)颗粒物自动监测全覆盖,镇海老城居民彻底告别了“开窗见尘”的困扰。二是推进有机废气整治,“化工异味”难题得到破解。在全市率先发布《工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治理方案》,推广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蓄热式废气燃烧处理(RTO)两项技术,实行大型企业驻厂监管,安装了169套VOCs在线自动监测设备,完成62家重点企业VOCs治理,削减率达35.2%。三是强化超低排放改造,烟气排放水平持续降低。实施镇海电厂整体搬迁改造,总投资超过53亿元,年减排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分别为360吨、240吨。完成镇海炼化等16台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和89台高污染燃料锅炉淘汰。2019年完成28台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今年力争主要工业企业烟气排放全部达到超低排放水平。

2.打好碧水保卫战。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决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的决策部署,以“五水共治”行动为抓手,推进水生态修复,加强水污染防治。一是强化污水源头治理。2年投入资金22亿元,推进污水零直排建设,完成企业雨污分流1896家,老小区雨污分流改造126个,沿街十小行业改造5512家,河道清淤150公里。全区污水管网达790公里,清淤排水管网498公里,镇(街道)全部通过省级“污水零直排镇(街道)”验收。二是全面落实“河长制”。全区市、区、镇、村四级共223条河(段)、380多公里河道和320多个小微水体,实现“河长”全覆盖。实行河长履职月报告和河长巡河签到制,对河道水质实行月通报,对水质下降河道河长开展约谈。三是加强治水设施建设。投资10亿元开展镇海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及北区污水处理厂、华清环保扩容提标工程;全面推进姚江东排镇海段、镇海东排南线主体工程、新泓口强排泵站等项目建设,提升区域防洪排涝能力。注重将水体治理与岸线美化、环境塑造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建设水系景观,水清岸绿成为百姓身边常态。

3.打好净土保卫战。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原则,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各项措施落地生效,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一是摸清底数。相继开展98个点位的农用地土壤监测、136家重点企业地块信息采集,努力建立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二是强化固废处理设施建设。近三年新增固废处置利用项目5个,规划新建固废处置项目4个。华清一般工业固废填埋场库容69.7万立方米,为全市首个一般工业固废填埋场。全区危废年处理能力约34万吨,形成了较为齐全的固废处置体系。三是推进工业固废收运体系建设。建设危险废物“公交一站式”收集体系,破解小产废单位危险废物转运难、胀库问题,危险废物规范化考核名列省市前茅。

(四)统筹城乡建设,彰显特色提升品位,全面优化城市形象和环境面貌

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乡一体化发展全过程,以“大都市、大花园”为要求,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人居环境,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友好型社会。

1.打造现代化新城。坚持建管并重,在做大做强城市主体功能的同时,将精致建设的理念贯穿于城市发展始终,全力提升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质、塑造城市气质。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全面完成 “1+4+10+X”城乡规划体系,推动区域融合一体发展。推动镇海新城建设,积极培育商务商贸、创业创新、石化技术咨询等综合功能,打造临港型生产性服务业总部基地,完善与宁波主城区的功能承接,打造集北部交通枢纽、双创中心、产业高地三位一体的宁波主城区北部中心。二是完善城市绿色交通。完成东外环路快速路镇海段等工程,深入推进杭甬复线威海互通连接线、北环东路快速路、世纪大道快速路等工程,加快建设轨道交通2号线二期、3号线二期、5号线一期,推进镇海与宁波主城区实现互联互通,融合发展。三是强化城镇综合整治。投入138亿元,实施镇海老城品质提升工程,招宝山街道成功跻身第二批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创建培育单位。深化“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围挡提升”工作,处置违法建筑89万平方米,获评省基本无违建区,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区。

2.构建全域乡村振兴。乡村承载记忆,田园孕育希望。近年来,我区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探索一条产业与形象共提升、内涵与特色相结合、城市和乡村融合发展的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之路。一是坚持全域谋划,绘就美丽乡村画卷。以“九龙问茶”等四条风景线和两个美丽乡村综合体为重点,推动美丽乡村从“盆景”变“风景”。以精品建设示范引领,打造生态九龙湖等精品乡镇和精品村庄。二是厚植美丽底色,优化乡村生态面貌。实施“一把扫帚扫到底”,农村生活垃圾管理做到分类、收集、清运、处理“四统一”,覆盖率和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实现省级卫生镇(街道)全覆盖。实施“一根管子接到底”,全面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治理有效性和覆盖面,实现全区208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推动“厕所革命”落地落实,建立完善农村公厕管理“5S”长效机制和“厕所长”工作模式。三是润育最美乡愁,促进农旅融合发展。挖掘精品观光农业潜力,连续9年举办“浙江省迎春花展”,推出四季果蔬采摘游精品线路10余条。累计培育全国文明村2个,国家美丽宜居示范村2个。

3.打造生态空间格局。一是建设生态缓冲带。划定了9.2平方公里的生态红线保护范围,严禁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无关项目。在滨海产业区与城镇集居区之间设置产业缓冲区、防护林带、生态缓冲区,形成“海洋—工业—城市生态带—城市功能区”的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积极推进产业与人文、环境三者之间和谐共生发展,全力打造具有镇海特色的绿色生态屏障。二是积极稳妥推进七村搬迁。响应群众诉求,深化新农村建设,优化村庄布局规划,静态投资292.5亿元实施石化区周边7个村庄整体搬迁,在惠及1.9万余村民的基础上在石化区外围形成产业缓冲区。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我区通过实施宁波绿色石化片区产城融合生态综合开发项目筹集建设资金,仅2019年就获准发行棚改债27亿元和土储债20亿元,占全市专项债总额的近四成。三是持续推进“森林镇海”建设。充分挖掘可利用的造林空间,建成5条总面积为1700公顷的生态林带,打造了宁波植物园、绿轴体育公园等一批林带绿地生态景观综合体,建成九龙湖省级湿地公园,成为群众亲近自然的好去处。目前镇海森林覆盖率达到23.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人均绿地面积16平方米,为全市最高,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

(五)坚持系统治理,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大力创新生态环境监管机制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为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供了行动指南。我区在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方面先行先试,创新生态管控和环境监管措施,智慧环保系统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1.探索管控机制创新。以经济杠杆倒逼污染减排,在全省率先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污染物总量替代和交易制度,完成273家企业的排污许可证核发,做到应发尽发。120余家企业累计缴纳排污权有偿使用费和交易金额6.1亿元。在镇海经济技术开发区、I设计小镇试点“规划环评+环境标准”改革,简化审批程序,提升服务效率。在全省率先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开展环境信用评色工作。探索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借助外脑和技术辅助,开展环境质量监测、企业环保管家服务、环境监控系统运维等第三方服务。

2.建立智慧环保体系。环境监测监控是生态环境监管的千里眼和顺风耳。镇海先后投资2.5亿元建成水、气、危险废物、噪声、放射源和辅助监控等六大监控系统,对170余家企业实施排放末端监测监控,实现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排放24小时动态监管全覆盖。在辖区内布设建成4套常规因子、4套特殊因子、1个负氧离子监测点,配套建立了城郊烟气监控系统,实现环境质量变化动态闭环管理。在辖区10条骨干河道布设15套地表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位。目前,镇海立体化、全方位、多维度的监测监控网已构建形成,成为全国环境监测布点密度最高的县级行政区。

3.构建高效监管体系。始终坚持“5+2”“白+黑”无缝执法模式,深化落实“双随机”抽查机制,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势。在全市首创“365”生态环境大巡查,建立全员参与、全域覆盖、全程闭环的新型巡查机制。严惩违法行为,有效提高企业知法守法意识,近三年实现环境质量逐年提升、环境处罚和环境信访逐年下降的双赢结果。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镇海无个性问题,信访件全市第二少;2018年省督察信访件全市第二少,是宁波唯一无重点交办件的县市区。对中央和省督察反馈的问题,我区坚持问题导向,逐一建档立卷,明确目标、倒排进度、落实责任,按计划有序推进完成整改。

二、主要成效

通过持之以恒、一以贯之的努力,我区环境质量和发展效益得到了明显提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9年,我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发布以来的最好水平,同时成功捧回全省治水最高奖项“大禹鼎”。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生态理念牢固树立。全区上下形成“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共识,以高度的自觉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驱动放在首位,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生态文化、传统文化、本土文化实现融合发展,公众环保素养大大提高,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有效提升。数十年如一日推进生态环境改善,广泛普及石化知识,使得镇海人民群众对重大石化项目建设有了更加正确的认识,全社会凝聚了“没有项目就没有发展”、“大项目才能带动大发展”的共识,为中石化镇海基地项目平稳落地打下了良好基础,该项目实现了“无涉项目人员上访、无涉项目人员地面集聚、无涉项目重大舆情”,成为全国唯一的超大型化工项目因“邻避”效应搁置后再原址启动的成功案例,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肯定。

2.产业经济跨越发展。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区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跃上千亿台阶,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1021.6亿元,较2016年底(821亿元)增长25%;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507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652亿元,分别较2016年底(2104亿元、395亿元)增长16%和65%;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7万元、3.8万元,较2016年底(5.5万元、3.0万元)增长22%和27%。

3.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全区上下以打硬仗的决心、钉钉子的韧劲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屏障更加巩固。2019年镇海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6.9%,较2013年提高了11.6个百分点;PM 2.5浓度为28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降低了26微克/立方米。煤尘、扬尘整治效果明显,降尘量较2013年下降近90%。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市对区考核断面达到三类水质数量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目前占考核总数80%,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到三类及以上,功能区达标率为100%。生态环境“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质量”,给予百姓更多获得感,2019年公众对生态环境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均达到80%以上,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目标。

4.美丽镇海崭新亮相。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切实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竞争力,一大批高层次人才来镇海投资创业,一大批优质项目到镇海落户发展。2016年以来我区外来人口每年增加1万余人,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中石化宁波新材料研究院、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等国家和省级大院大所相继落户。中官路创业创新大街作为甬江科创大走廊核心区,引进培育“国千”、“省千”人才100余名,I设计小镇入围第三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甬江实验室正加快推进中。已连续举办5届的九龙湖国际半程马拉松已成为国内品牌体育赛事。

三、下步措施

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15年后重走浙江余村,进一步印证和诠释了践行“两山”理论、推动绿色发展给地方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战略任务,我区生态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产业结构调整仍然任重而道远,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难度日益增加。下步,我区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为目标,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切实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现代化,努力打造工业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镇海样板”。

(一)以更高的站位坚定绿色发展理念

进一步认真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把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重大政治要求,以高度的自觉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做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文章,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打造品质之城,提高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的民生工程,持之以恒抓实抓细,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镇海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增长点和支撑点。作为宁波临港产业基地和绿色石化与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承载区,我区将在破解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课题方面做更多探索,积极构建具有镇海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的绿色发展方式。我区将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体系探索实践,加强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建设,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要求,压实压细各职能部门、各镇(街道)生态保护职责,建立跨部门协同的体制机制,形成齐抓共管格局。

(二)以更优的方式推进产业绿色发展

产业是镇海发展的根基,我区将把握绿色发展主线,聚焦镇海产业发展定位,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坚定不移走石化产业循环化发展道路,推进石墨烯、高分子、碳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和装备制造等传统制造业发展,创新推进智能家居和信息产业发展,在全市的统筹下继续加大力度推进甬江科创大走廊核心区和甬江实验室建设。争取2025年实现石化产业达到4000亿级规模,新材料产业和传统装备制造业分别达到千亿级,智能家电和信息产业达到百亿级,甬江科创大走廊初具规模,区域科技创新氛围日益浓厚。我区将以亩均效益为主线,重点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行动,坚决做好落后产能淘汰、低效企业出清和节能降耗工作,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提高企业亩均效益,确保工业用地亩均税收年均增长7%以上,努力以经济发展高质量助推全面小康高水平、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三)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污染防治攻坚

我区将始终把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以“永远在路上”的姿态,持续深入开展治水治气治土治废行动。巩固生态环保先发优势、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推动污染防治工作向全形态、全链条、全领域延伸。继续深化蓝天保卫战,推进涉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企业深度治理,完成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继续深化碧水保卫战,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不断完善企业、老小区和沿街十小行业等雨污分流工作,完善治污设施养护机制,深化入河排污(水)口整治,创建省级“污水零直排区”;建立健全“湾(滩)长”,做好海洋环境保护。继续深化净土保卫战,完善一般工业固废收集、分类、贮存、运输和处置全流程专业化服务体系,力争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无害化率达到100%,全力开展“无废城市”建设。

(四)以更严的措施推进生态环境监管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这是未来几年生态环保工作的重要任务。我区将严格落实好三线一单制度,梳理明确管控单元的环境容量和负面(准入)清单,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与空间规划、产业布局等有机衔接,为优化经济发展产业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管控依据。推进固定污染源管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建立生态环境地图,严格落实生态环境管理职责。完善正向激励机制,探索清洁生产水平高、能耗低、环境影响小的项目简化审批模式。对治污制度完善、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的企业,在项目审批、排污总量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扶持。建立完善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制度,推动环境容量指标向效益更好、环境污染排放更少的领域和企业流动。严格准入机制,加强源头管控,深化环评审批改革,争取审批事项从“最多跑一次”向“跑零次”转变。强化事中监管,实行过程型提升行动,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完善宽严相济执法机制。加强事后跟踪服务,形成环境问题早防范、早发现、早整改的闭环工作机制。完善生态环境信用差别化管理。以“生态环境议事厅”“环保咨询日”为媒介,增强绿色发展保障能力。积极努力,全力打造具有镇海特色的城市工业区生态建设品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生态文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情况汇报二

为深入贯彻省、市、县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有效机制,继续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发展绿色产业,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2019年上下齐心、砥砺前行,善谋事干,全镇生态文明建设日新月异。现将今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及下一步工作打算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

我镇成立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常务副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村支部书记为成员,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实施。制定并下发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点,并纳入工作目标考核内容。通过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制度,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特制定以下工作要点。

二、广泛发动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我镇充分利用网络、宣传横幅、公示栏、宣讲活动等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舆论宣传,多角度、深层次地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通过悬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标语20幅、张贴宣传资料100余张,发放生态文明建设宣传相关资料100余份。

三、紧盯县委政府当前形势,及时完成制度改革对接。

(1)完成国土规划两所合并,着力构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制度体系及登记系统。(2)对接《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细则》,确定生态保护红线优先地位,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3)对接《关于进一步加强河道砂石资源管理办法》,禁止一切私自采砂行为,建筑用沙石一律须经政府审批。

四、精心谋划部署,推进综合治理

1.提升仁善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全面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扎实开展仁善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投资200万打造了圩镇仁善绿廊,打造了仁善河流一段魅力岸线。同时强化了仁善河道岸线环境修复、美化亮化、村庄整治,在沿线的路溪、巷口、颜家、黄坊、官田、岭下等村投资700多万元进行新农村建设,对河道周边整体环境进行改造提升。

2.落实重点领域环境污染治理。以问题为导向,打好蓝天、碧水、净土等八大标志性战役,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按照党委政府分工,蓝天、碧水、净土分别由人大主席、党委副书记、人武部长牵头落实,形成合力。(1)蓝天更蓝。全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十大专项行动,重点加强砖窑厂污染排放达标监管,对新建项目一律推行“降坡封尘”工作,强化农作物秸秆禁烧管控和综合利用,发现一起处理一起。以保证蓝天更蓝(2)碧水更碧。开展了对洞口水库、书院饮水点、坪塘饮水点、王山饮水点,全镇所有贫困户的饮用水源检测。同时进一步完善书院新建污水处理池的使用成效,以点带面,力争实现村村都有污水处理池。以保证碧水更碧。(3)净土更净。坚持土壤污染源头综合治理,加大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力度;开展砖瓦窑场清理整治行动;以烟草种植为契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减量使用化肥农药,鼓励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确保净土更净。

3、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升温加压。继续抓好新一轮镇村环境整治末位管理乡镇整治工作,推动农村环境升级。在书院村开展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试点。加强对关停退养猪场监管力度,改造提升可养区养殖场环保设施。加强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植保工作,推动农药化肥使用负增长。

4、聚焦上级督察、抓好整改。抓好中央环保督察、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及省环保督查反馈问题整改,全力推动各项环保督察问题按时序要求逐一整改到位。对上级反馈的两个养殖场已全部整改关停到位。

5.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大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动物栖息地、栖息水域管理力度,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着力维护生物多样性。(1)加强水生生物保护,严厉打击非法电捕鱼违法行为,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全面禁捕。(2)加强外来有害生物监测,强化松材线虫病防控力度,全力打好重点生态区域松材线虫病防控保卫战。

五、着力加快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

1.推动产业生态化。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产业化水平,形成绿色发展方式。(1)积极融入全省农业结构调整“九大工程”,2018年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000亩,2019年新开工12000亩,建成运营傲牧生猪生态养殖。

2.推进生态产业化。推动自然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1)深入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培育壮大乡村旅游,以书院、王山国家级传统文化村落为契机,着力打造古村为中心点的旅游带,加快建设黄坊村心心向农生态园,同时推动紫瑶山自然景区旅游资源提升,不断增加旅游收入。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优秀范文,整理不易,想要了解更多的范文内容,尽请关注常用站,小编将为您更新更多的优秀范文哟!

【生态文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情况汇报范文】相关推荐文章:

2021年政治生态情况报告范文

文明行车倡议书 2021文明行车倡议书范文4篇

弘扬生态文明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