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调研分析

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这是摆在农村广大基层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最近,我们深入到****县农口有关部门,就该县认真实施“三线富民”发展战略,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调查。我们感到,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保证,它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县的具体做法是:

一、科学定位,“三线富民”

****县是个农业大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尤其是粮食生产实现了质的飞跃,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农民的生活条件、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改善,一部分乡镇跨入了小康行列,但农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由于农村

一、

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还不尽合理而导致的大农业的结构层次等方面矛盾日益凸现出来。为了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实施了“三线富民”发展战略。“三线富民”就是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充分反映****农业资源多样化的客观现实,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一条线是建设北部山地丘陵地区以板栗为主的生态经济林基地;第二条线是建设平原地区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第三条线是全县范围内建设环保型生猪产业化基地。奋斗目标是:到20xx年,实现蔬菜播种面积3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5万亩,年创产值10亿元;建设以板栗为主的生态经济林体系,建成30万亩出口农业基地,年创产值10亿元;年出栏生猪100万头,年创产值10亿元,力促农民收入跨越式发展。

“三线富民”发展战略的提出,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找到了突破口,拓宽了农民增收途径,在全县上下取得了共识。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连续两年提出了“总体思路不变,工作重心不变”,继续狠抓落实的工作方针,落实“三线富民”发展战略,使工作思路更加清晰,落实效果更加明显。

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采取超常措施,下大力落实农业结构调整的“三条主线”,山地丘陵地区板栗基地在去年20.6万亩基础上新增1.92万亩,秋后计划新增3.1万亩,明年达到30万亩的目标;蔬菜播种面积已达15.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2.26万亩;生猪存栏在去年已达到42.6万头基础上,今年新增50头以上规模猪场422个,新增生猪存栏3.07万头,年底有望突破出栏100万头的目标。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17元,较上年增长7%;今年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2071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7%。

启示之一: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坚持超前的发展观念和科学的发展战略。超前的发展观念和科学的发展战略既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又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决定性因素。“三线富民”战略是在不断深化对县情实际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形成的,并经实践证明完全符合****实际,得到了群众的认可。要加速发展,就必须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地落实好这个发展战略。

二、坚持“四化”,做强产业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就****农业产业自身而言,县委、县政府主要抓了三个层次的调整:一是调整区域布局结构,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发挥比较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主导产业。整合全县农业资源,在北部山区重点发展林果;在中部平原重点发展设施农业;沿海重点发展浅海养殖业。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具有比较优势的畜牧业发展步伐,把畜牧业作为第一主导产业来抓,尽快做大做强,提高其在农业经济总分中的比重,推动种植业由粮经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的转化,实现种植业的产业升级。三是调整品种品质结构,适应优质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加快农产品品种更新换代步伐,把优种与先进栽培技术、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结合起来,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水平。

在加速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县委、县政府坚持了“四化”原则:一是坚持产品的特色化,就是适应市场需求,加大优良品种的推广力度,以更好的开拓市场,占领市场。板栗重点推广了早果早丰、抗病力强的燕山短枝、84-3和遵化短枝三个品种;蔬菜重点推广了西红柿百利、玛瓦和绿龙豆角等15个名优品种;生猪养殖重点推广了“三元杂交”繁育技术。二是坚持生产集约化,本着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的原则,全县建成了万亩以上生姜、豆角、西红柿三大蔬菜生产基地。发展万亩板栗乡镇4个,千亩以上板栗专业村40个;建设“富宁”苹果和“黄宝峪”水蜜桃2个无公害水果基地。生猪产业重点加强了二元母猪场和规模育肥猪场建设,目前全县已有 存栏10头以上二元母猪场127个,年可繁育仔猪60万头,满足全县需求的60%;50头以上规模育肥猪场2889个,生猪规模养殖户数占全省3%以上。三是坚持生产标准化,全县已制定板栗、生猪、黄瓜、西红柿等10类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并认真组织实施。目前全县已完成24万亩无公害果品基地认证工作,其中水果20万亩,板栗4万亩;全县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达到8.2万亩,10个村被评为市无公害蔬菜生产达标村,52个村挂钩无公害生产基地运行良好;投资60万元,建立了15个高标准生猪改良站,为全面改良生猪品种奠定了基础。四是坚持农业产业化。围绕“三条主线”,全县已建成市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家。其中板栗产业龙头企业天洋冷冻厂年加工板栗能力2500吨,去年收购板栗1400吨,占全县总产的50%以上;京东调味食品厂去年加工蔬菜2万吨,合同蔬菜基地面积2.2万亩,带动农户1万户;潘官营机械化屠宰加工有限公司去年屠宰生猪78万头,又投资3000万元成立了宏都食品有限公司,年屠宰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头,带动群众养猪规模的扩大。

启示之二: 加速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必须明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这个基本方向可以概括为: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变化规律,通过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升级,提高农业经济的整体素质,把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为农民增收开辟新来源,充分体现区域产业特色和发展潜力,积极推进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优化服务,破解难题

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坚持了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的原则,靠市场引导、技术支持、资金扶持、社会化服务,辅以必要的行政推动,来保证农民自主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重点做了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参观流学,着力破解制约农民发展的思想难题。思想主导行动,观念决定出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不断加强典型示范的基础上,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到县内外参观流学5万余人次。县外,学习先进地区经验以启发思想;县内,对照先进镇村优势查找自身不足。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三线富民”发展战略已深入人心。二是强化培训,着力破解制约农民发展的技术难题。农民素质低,吸纳科技能力弱,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为此,****县委、县政府实施农村干部“素质工程”,通过集中培训、重点培训,提高村干部带头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通过广播、电视、办专题培训、发放科技手册等各种形式,广泛开展与农民生产经营关系密切的、有效实用技术和经营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致富技能;县乡涉农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生产,在设施蔬菜发展中,县农业局和部分乡镇创办经济合作社、建立科技干部试验棚、示范棚带领农民一起干,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三是多方投入,着力破解农民发展资金不足问题。****县委、县政府每年拿出190万元扶持“三条主线”发展,近年来县、乡(镇)两级财政农业投入近600万元;积极协调县农行和信用联社,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信贷扶持力度,20xx年累计发放支农贷款9.8亿元,较上年增加1.5亿元;县财政部门积极立项,筛选出农业产业化项目和民营企业贴息项目68个,申请上级财政资金扶持395万元。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破解农业生产条件弱化问题。20xx年,****县委、县政府完成人饮工程投资312万元,解决了19个村13350 人的生产生活用水困难;集雨水窖项目建设累计完成5385座,可改善灌溉条件近2万亩;土地治理项目总投资556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2万亩。五是完善配套服务,全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快速发展。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灵活有序的土地使用机制,引导农民通过出租、转让、流转等有效方式,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品牌建设,全县农产品注册商标已达25个,品牌效益已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全力打造政府创办型、能人带动型、“支部+协会”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和松散型协会组织,全县共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3个,会员3920人,带动农民81142人,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启示之三:农民是农村经济的主体,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如何进行调整应农民自主决策,不能用行政命令的办法来指挥农民。但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农业和农民仍然是弱势群体,农民的认识程度、组织化程度和政府的支持程度,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仍起着重大作用,因此加大政府的推动力度尤为关键。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面向农民,但必须注重工作方法,不能一刀切,不能行政命令,而是要正确的实施市场引导、政策扶持、科技支撑、社会服务、典型带动,辅以必要的行政推动。

四、唤起责任,强化落实

近年来,****县整合几大班子的力量捆绑使用,把全县工作划分为农村工作、项目建设、财税工作、稳定工作和社会事业五条战线,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县委、县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统一调度、综合协调、分工包干,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强化了责任意识,形成了全县抓落实的合力。一是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形成自上而下抓调整的主动性。****县委、县政府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班子、一套措施、一套考核办法”的要求,按照抓项目的方式抓农业结构调整,成立了“三线”领导小组,各由一名熟悉业务的县委常委任组长,相关涉农部门作为具体承办单位,负责业务指导。各乡镇也整合机关力量,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具体承办人员,服务指导村级调整农业结构。二是科学制定发展目标,确保规划落实的可操作性。镇、村根据各自资源和区位优势,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规划后,县领导和涉农部门逐乡镇参加村干部述职活动,指导镇村进一步修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实现了镇村发展规划与“三线富民”战略的成功对接,为层层抓落实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严格考核奖惩,充分调动各方调整结构的积极性。****县委、县政府将“三线”发展列入乡镇硬性考核指标,作为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奖惩、使用的重要依据;各乡镇推行“因素工资法”,将“三线”目标落实到村、户和地块,将完成情况纳入村干部年终考核范围,实行绩效工资,激发了广大村干部“想发展、议发展、谋发展”的工作热情;对完不成任务的,区别情况予以“问责”,做到职责清、任务明、压力大、动力足,为“三线富民”战略的落实发挥基础性作用。

启示之四:落实是决策的归宿,也是决策的生命力之所在。要把决策变成发展成果,实现加速发展的目标,关键在抓落实。责任清,奖惩明,是抓好落实的关键。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农业工作的领导,将农业工作量化,纳入重要指标考核体系,建立和完善自上而下的领导责任制,及时协调,加强调度,认真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真正做到规划科学合理,目标责任明确,运作科学规范,奖惩严明到位,实现优势农业产业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