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思想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文化 > 员工思想
写作生成器小程序

煤炭产业转型的背景研究(精选多篇)(共16176字)

第一篇:煤炭产业转型的背景研究

煤炭产业转型的背景研究

 *市煤炭产业转型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市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进行了“有水快流”式的开发。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为繁荣*经济,增强地方经济实力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全市煤炭资源已进入衰退期,但煤炭产业在经济总量中还占有较大比重,2014年煤炭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14.4%,财政收入

中有26%来自煤炭产业。今后,如果煤炭产业不及时转型,将出现区域经济衰退现象。因此,推进煤炭产业转型,摆脱经济对非再生资源的依赖,实现煤炭产业渐进式退出,是*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煤炭产业转型的迫切性常用范文版权所有

*市是全国重点产煤县(市)之一。境内煤炭资源丰富,煤炭以低硫、灰分小、燃点低、耐磨性好、挥发分高、发热量高而著称于世。虽然资源丰富,但80以上资源划归了郑煤集团,划归地方开采的煤炭资源均是国有重点煤矿不能开采的小面积孤立地段或大矿采过后留下的“剩余资源”,经过前些年的充分开发,目前浅部资源基本枯竭。

(一)浅部煤炭产量将逐年下降,15年内将全部枯竭

根据2014年9月份的最新资源勘查结果,目前划归地方开采的浅部煤炭资源(开采深度在400米以内)储量为2.48亿吨,除去重大工程设施压煤、城市压煤等不能开采的资源,浅部可开采资源仅有1.49亿吨,可开采期限为15年。2014年资源整合后剩余地方煤矿84家,全部是浅部易开采矿井。现有煤矿中大部分企业剩余资源量不多,有近三分之一的煤矿已开始复采,每5年将有三分之一的矿井因资源枯竭而自行关闭。预计从2014年开始,全市煤炭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按2014年煤炭产量1200万吨推算,到2014年浅部煤炭产量可能下降到800万吨,到2014年可能下降到400万吨,到2014年将全部开采完毕。

(二)深层煤开采成本加大,新增生产能力有限

根据最新资源勘察结果,*市深层煤储量可观,地质储量4.07亿吨,可开采储量2.68亿吨。目前已勘探井田分布在曲梁、关口、崔岗、李岗等地,可建矿井仅有5个。深层煤深度均在450米以上,最深达800米以上。随开采深度增加,提升、运输、通风、供电、排水能力必须有相应提升,开采技术、安全措施、管理水平也必须有相应提高。因此深层煤基础投资数额较大,吨煤成本较高。以崔岗井田为例,其前期勘探投入已达1200万元,要建成年产60万吨的矿井,其基建投资概算为1.2亿元,基建周期在3年以上,从矿井投产到收回投资资金约需9.4年。如果深部井田建设规划能够顺利实施,到2014年仅可形成100万吨生产能力,到2014年最多可形成210万吨生产能力。

二、煤炭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产业链条短

*市煤炭资源开发产品多为初级产品,产业链短,附加值低。作为全国产煤重点县(市),虽然产量高,但大部分煤炭外销到其它地区,本地深加工能力有限。目前正在运行的发电厂仅有5家,且规模不大,2014年发电量不足4亿千瓦时。

(二)自身积累多,自我发展能力差

近几年来,*市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增长很快,到2014年已突破100亿元,每年净增10亿元以上。新增储蓄余额中多来自于煤炭行业。许多矿主再投资意识不强,不愿把经营利润投入到非煤项目上。

(三)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过去,由于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不够,煤炭开采对*市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一是环境污染。大量的煤矸石、粉煤灰等废弃物对农作物生长和居民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二是地表沉陷。目前,由国家重点大型煤炭企业和地方煤矿造成的地表沉陷区面积超过了200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五分之一。由于地表沉陷,导致2500户群众住房成为危房,许多企业无法正常生产经营,许多乡镇新建企业无址可选,许多农田无法正常种植,上百公里路面反复整修;三是地下水资源浪费严重。一些煤矿常年向外排水,造成全市地下水位下降,许多地方群众用水困难。由于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全市每年不得不拿出大量资金用于环境整治,这给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

三、煤炭产业的转型思路、转型方向、转型目标和转型重点

(一)转型思路

总体思路:煤炭产业转型“坚持两条腿走路”,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对煤炭产业进行整体创新,用“小转型”促传统产业新型化。另一方面利用煤炭产业原始积累,提前向非煤产业进行转移,用“大转型”促新兴产业规模化。通过“小转型”和“大转型”组合搭配,推进煤炭产业循序渐转,逐步降低煤炭产业在经济的比重。

“小转型”是在现有煤炭产业基础上,拉长煤炭产业链,并把煤炭产业链做“足”、做“强”。

“大转型”是提前发展

第二篇:我市经济转型的背景研究

近几年来,*市围绕“打造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结构调整,经济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经济转型的工作设想,并且通过制订规划,推进转型来加快经济发展。作为2014年三大规划(“十一五”规划、经济转型规划和激活民资规划)之一的经济转型规划将勾画出*市未来的经济发展蓝图。一、*市经济发展情况

*市是

河南省改革开放发展特别试点县(市)、加快城镇化进程重点县(市)、对外开放重点县(市)和扩权县(市)。全市总面积1001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303个村委会、27个居委会,人口75.5万,其中农业人口64万。

改革开放以来,*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实施综合开发,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形成了以煤炭、耐材、造纸、建材四大传统产业为支柱,化工、服装、食品、医药、机械、电子等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多业并举的工业体系,基本完成原始积累和一次创业,顺利实现了由农业县(市)向工业县(市)的跨越。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120.9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42.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38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84.7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645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3953元。全市经济进入了加快转型、全面提速的新阶段。总结*市近几年来的经济发展情况,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经济总量大。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三个指标,在河南省县(市)中分别排第五、第三和第二位,综合经济实力两年来均居全省第二位,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2014年在全国县(市)中居169位。

二是集群产业经济优势明显。全市主要工业企业超过1300家,四大支柱产业近1000家。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近80%,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近70%。并且出现了超化耐材、大隗造纸、曲梁服装、白寨建材等一些专业乡镇和特色经济群区。耐材产业在全国居优势地位,2014年耐材产量159万吨,占河南省耐材产量507万吨的31%,占全国耐材总产量1800万吨的9%;煤炭产业2014年产量957.8万吨,占郑州市煤炭总产量2500万吨的38%;服装产业年加工西裤200多万条,占郑州市西裤批发市场的86%。

三是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强劲。通过推进产业整合、加快产品科技提升,四大支柱产业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煤炭行业生产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小煤矿年生产能力均在6万吨以上;造纸行业联合治污得到新的推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5万吨以上的企业达到10余家;耐材行业生产工艺和产品档次不断提高,隧道窑生产线达50多条。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医药、服装、食品、机械制造、化工等产业发展较快,出现了一批如豫密药业、泛美制衣、国华食品等龙头企业。三年来,规模工业增加值高于生产总值10个左右百分点增长,规模工业企业在发展中迅速崛起,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317家,销售收入超2亿元的工业企业3个,超1亿元的9个,超5000万元的58个。

四是原始积累雄厚。全市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近几年增长速度惊人。2014年为69亿元,2014年达到84.7亿元,今年八月底已增至99.4亿元。

五是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目前全市民营经济占gdp比重接近90,从业人员近20万,民营经济在*经济发展中占绝对主导地位,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六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通过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曲梁科技产业园等园区经济带动,2014年至2014年两年,全市有效利用外资1566万美元,利用国债及专项资金1.42亿元。目前,*市的独资、合资企业23家,具有出口所有权的企业达26家。2014年外贸出口增长形势良好,元至七月份,直接出口609万美元,同比增长了59.8%。*招商引资的“洼地”效应初步显现。

二、*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从近几年经济发展情况看,*市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稳定增长。虽然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速度,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对*市未来经济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受国家政策影响支柱产业企业数量大幅减少

目前,*市四大支柱产业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家产业发展、环保治理、安全生产等政策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煤炭和造纸产业企业数量大幅萎缩,耐材和建材产业企业数量也将走向萎缩。

煤炭行业。全市煤炭企业数量最多时期有552家,近些年在五次大规模的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治理整顿中,*市关闭了许多不符合生产条件的小煤矿,加之部分煤矿因资源枯竭相继闭坑,到2014年全市煤炭企业仅剩213家。2014年,根据河南省进行资源整合的要求,*市对一些煤炭企业进行了合并,目前煤炭企业数量减少到了84家。

造纸行业。1997年以前,全市有250家

造纸企业。“九七达标”时,全市关闭了44家麦草制浆生料造纸企业,到2014年全市造纸企业剩余数量为206家。2014年以来,*市为实现双洎河治污和环境“一控三达标”,又陆续关闭了108家设备工艺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的万吨以下造纸企业,到2014年上半年全市造纸企业剩余98家。2014年下半年,全市又对造纸企业又进行了重组,组合后剩

余数量为48家。今后随着造纸行业生产成本的加大,市场竞争的加剧,造纸产业发展形势将更加严峻。

耐材和建材行业。2014年,全市有658家耐材生产企业。根据环保部门提供的情况,全市耐材生产企业中有400多家是高能耗的倒焰窑型耐火材料企业。水泥行业,2014年时全市有水泥生产企业39家,经过几年的环保治理,目前水泥生产企业数量减少到14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市耐材、建材行业中的石灰窑、铝石窑、耐火材料导焰窑、水泥行业中的机立窑,均属国家淘汰性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到2014年底必须全部关闭。今年全市已经关闭了73家导焰窑耐材企业和1家直径为2.8米的机立窑水泥生产企业,明年和后年还将关闭300多家导焰窑耐材企业和11家直径为3.0米和3.2米以下的机立窑水泥生产企业。政策性地关闭企业,必将对全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强烈冲击。

(二)受资源走向枯竭影响经济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市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进行了“有水快流”式的开发。煤炭资源的开采利用,为繁荣*经济,增强地方经济实力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对全市经济贡献较大的两种矿产资源(煤炭、铝粘土)已进入衰退期,五年内如果没有替代产业产生,将出现区域经济衰退现象。

煤炭资源。根据2014年9月份的最新资源勘查结果,目前*市浅部(距地表200米以上)煤炭资源储量为2.48亿吨,除去重大工程设施压煤、城市压煤等不能开采的资源,浅部可开采煤炭资源仅有1.49亿吨,现有的84家矿井将有三分之一在5年内闭坑。到2014年,浅部资源将无煤可采。深层煤虽然储量可观(地质储量4.07亿吨,可开采储量2.68亿吨),但开采深度均在450米以上,最深达800米,开采难度很大,形成的生产能力也有限。受瓦斯突出、煤尘爆炸等危险因素的影响和提升、运输、通风、排水等技术的制约,后续煤炭开采能否顺利支撑经济发展还有待努力。目前全市已勘探井田主要分布在曲梁、关口、崔岗、李岗等地,可建矿井仅有5个,到2014年仅可形成100万吨生产能力,到2014年最多可形成210万吨的生产能力。按2014年煤炭产量约1200万吨推算,考虑到新建矿井的生产能力,我们乐观地估计,到2014年*市的煤炭产量不超过1000万吨,到2014年产量不超过900万吨,到2014年产量不超过800万吨,煤炭产业总体上呈下滑走势。

铝粘土矿资源。*市的铝粘土矿没有大的矿体,多以“窝状”分布。经过20多年来的无序开采,浅部易开采的资源已经枯竭,耐材企业需用的大部分原料多年前就开始从外地购进。目前全市剩余铝土矿点仅有11处,年产量仅有10余万吨,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截止2014年,全市已查明铝粘土矿资源储量为5800万吨,可开采储量仅有706万吨。其中铝土矿资源储量3345万吨,可开采储量仅有106万吨。剩下的这些铝粘土资源,根据资源整合的要求,上级不发证,今后无法开采。即使国家允许开采,对经济的贡献也不大。

其它的矿产资源虽然储量大,但因产品附加值低,或者勘探程度不够,短时间内难以形成经济增长点。

石灰岩资源。*市的石灰岩资源丰富,远景储量13亿吨,可分为熔剂用灰岩、水泥用灰岩和建筑石料用灰岩。目前,*市石灰岩资源开采多用作建筑石料,产品附加值很低,仅有少部分用于水泥生产,每年用于水泥生产的石灰岩不足200万吨。总体上,石灰岩资源开采利用对环境破坏严重,对经济贡献不大。

其它矿产资源。全市除煤炭、铝粘土矿、水泥用石灰岩勘查程度较高外,其它矿产勘查程度较低。金属矿产如金、银、铜等矿种只是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地质踏勘,镁、铁矿只是作了一些地质普查工作,玉石、硅石矿的勘查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入。对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否成为新兴产业,还有赖于矿产资源的勘查结果。

由于煤炭和铝粘土资源日趋枯竭,全市在未来3―5年将出现区域经济衰退危机。2014年全市煤炭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4.9%,而财政收入中有1.12亿元却来自煤炭产业,占据了总财政收入的26%。在浅部煤炭资源日趋枯竭,深部煤炭资源没有开采利用,而经济又对煤炭产业依赖过大的情况下,*市如果没有新兴产业的及时跟进,在未来的几年内必将出现区域经济衰退。

(三)受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

长期以来,*市在经济发展上,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外延扩张轻内涵发展,走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的路子。大部分企业是高投入、高消耗企业,许多企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煤炭产业90%以上是初级产品,只有少部分用于发电,虽然能源本身利润高,但产品附加值低。

耐材产业中多数企业是规模小、设备落后、生产过程信息化水平较低的企业,高能耗、低效益、小规模的倒焰窑型耐材企业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虽然全市耐材产品在产量上有一些优势,但中低档粘土砖和高铝砖所占的比重较大,高附加值的耐火材料制品并不多。

建材产业主要产品有水泥、石灰、石子、机制砂等。2014年建材工业企业共有350户,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22.5%,完成工业总产值3.8亿元。除14家水泥生产企业利润稍高外,其它均为规模小、生产设备落后、产品附加值低、仅对原材料进行粗浅加工的小企业。

造纸产业过去曾经是全国重要造纸生产基地,经过这些年环保整治中的关闭与整合,现在基本无优势可言。目前主要产品是瓦楞纸、涂布纸、黄板纸等中低档纸。与纸业发达地区相比,全市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原材料成本大、经济效益差、市场竞争力不强、环保治污任务重。

服装产业是*市的一个新兴产业。2014年底全市共有服装企业105家,其中曲梁乡81家。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进入全省十强的企业有2家。总体上*市服装产业是一个有群体无规模、有产品无品牌、有产量无效益及企业化管理水平较低的产业。多数企业是以贴牌生产和来料加工为主,没有自己的品牌。即使部分企业有品牌也无优势可言,生产利润极低。

电力行业是*市发展中的产业,目前共有发电厂7家,其中正在运行的有5家,在建的有2家。运营中的企业中有一部分企业属生产设备落后的高能耗企业。例如昌源电力公司,2014年至2014年间,由于煤炭价格上涨,连续两年出现了亏损,2014年亏损额超过800万元。

(四)受国家历史欠帐和政府化解金融风险举债影响经济发展包袱沉重

过去国家为支援其它地区经济建设,无偿从*输出了数亿吨煤炭资源,在国家输出煤炭的同时,也给*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其一是自然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大量的煤矸石、粉煤灰等废弃物对农作物生长和居民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其二是地表沉陷问题。目前,由国家大型煤炭企业给*市造成的地表沉陷区面积超过了300平方公里,由于地表沉陷,导致2500户群众住房成为危房,许多企业无法正常生产经营,许多农田无法正常种植,上百公里路面反复整修。其三是地下水资源浪费问题。由于一些煤矿多年来向外排水,造成全市地下水位下降,许多地方群众用水困难。计划经济时代的历史欠帐,给*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市这些年经济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发展资金用在了环境整治上,每年市财政不得不拿出数百万元用于环境整治,加上民间投入的资金,每年用于环境整治的资金超过1000万元。

另外,为化解农村和城市信用社支付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市还承担了不应承担的责任。2014年*市政府举债7.737亿元用于兑付居民储蓄,为此,市财政每年不得不拿出1790万元资金用于支付利息。2014年上级财政部门通过预算扣除了到期本息5336万元,给*市造成了很大的财政困难。今后*市还本付息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国家金融风险实质上已转嫁为地方财政风险。

综上所述,*市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是企业技术含量不高,与国家产业政策发生“冲撞”而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问题;其次是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低下而出现的市场竞争力不强问题;其三是资源走向枯竭将引发的经济衰退问题;其四是由于历史包袱沉重带来的经济与社会不能协调发展问题。归根结底,是*市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问题。解决上述问题,推进经济转型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

三、*市经济转型的特点

和全国其它地区经济转型相比,*市经济转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南方经济转型的特点。由于能源产业走向枯竭,也使*市经济转型兼具北方经济转型的一些特征。从*市经济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中不难看出,*市要加快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得对企业进行生产技术改造,使企业“顺应”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其次是让高新技术和商务电子技术与传统产业相融合,使高科技产业化,从而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全市高科技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实力;其三是发展高科技替代产业,减少能源产业衰退对经济发展的“冲击”。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外贸出口,使*市尽快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去。因此,*市未来的经济转型将是以工业生产技术全面进步为核心、产业结构适当调整为补充的经济转型。

第三篇:我市经济转型的背景研究

近几年来,*市围绕“打造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结构调整,经济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经济转型的工作设想,并且通过制订规划,推进转型来加快经济发展。作为2014年三大规划(“十一五”规划、经济转型规划和激活民资规划)之一的经济转型规划将勾画出*市未来的经济发展蓝图。

一、*市经济发展情况

*市是河南省改革开放发展特别试点县(市)、加快城镇化进程重点县(市)、对外开放重点县(市)和扩权县(市)。全市总面积1001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303个村委会、27个居委会,人口75.5万,其中农业人口64万。

改革开放以来,*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实施综合开发,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形成了以煤炭、耐材、造纸、建材四大传统产业为支柱,化工、服装、食品、医药、机械、电子等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多业并举的工业体系,基本完成原始积累和一次创业,顺利实现了由农业县(市)向工业县(市)的跨越。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120.9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42.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38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84.7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645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3953元。全市经济进入了加快转型、全面提速的新阶段。总结*市近几年来的经济发展情况,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经济总量大。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三个指标,在河南省县(市)中分别排第五、第三和第二位,综合经济实力两年来均居全省第二位,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2014年在全国县(市)中居169位。

二是集群产业经济优势明显。全市主要工业企业超过1300家,四大支柱产业近1000家。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近80%,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近70%。并且出现了超化耐材、大隗造纸、曲梁服装、白寨建材等一些专业乡镇和特色经济群区。耐材产业在全国居优势地位,2014年耐材产量159万吨,占河南省耐材产量507万吨的31%,占全国耐材总产量1800万吨的9%;煤炭产业2014年产量957.8万吨,占郑州市煤炭总产量2500万吨的38%;服装产业年加工西裤200多万条,占郑州市西裤批发市场的86%。

三是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强劲。通过推进产业整合、加快产品科技提升,四大支柱产业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煤炭行业生产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小煤矿年生产能力均在6万吨以上;造纸行业联合治污得到新的推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5万吨以上的企业达到10余家;耐材行业生产工艺和产品档次不断提高,隧道窑生产线达50多条。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医药、服装、食品、机械制造、化工等产业发展较快,出现了一批如豫密药业、泛美制衣、国华食品等龙头企业。三年来,规模工业增加值高于生产总值10个左右百分点增长,规模工业企业在发展中迅速崛起,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317家,销售收入超2亿元的工业企业3个,超1亿元的9个,超5000万元的58个。

四是原始积累雄厚。全市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近几年增长速度惊人。2014年为69亿元,2014年达到84.7亿元,今年八月底已增至99.4亿元。

五是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目前全市民营经济占gdp比重接近90%,从业人员近20万,民营经济在*经济发展中占绝对主导地位,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六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通过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曲梁科技产业园等园区经济带动,2014年至2014年两年,全市有效利用外资1566万美元,利用国债及专项资金1.42亿元。目前,*市的独资、合资企业23家,具有出口所有权的企业达26家。2014年外贸出口增长形势良好,元至七月份,直接出口609万美元,同比增长了59.8%。*招商引资的“洼地”效应初步显现。

二、*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从近几年经济发展情况看,*市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稳定增长。虽然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速度,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对*市未来经济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受国家政策影响支柱产业企业数量大幅减少

目前,*市四大支柱产业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家产业发展、环保治理、安全生产等政策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煤炭和造纸产业企业数量大幅萎缩,耐材和建材产业企业数量也将走向萎缩。

煤炭行业。全市煤炭企业数量最多时期有552家,近些年在五次大规模的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治理整顿中,*市关闭了许多不符合生产条件的小煤矿,加之部分煤矿因资源枯竭相继闭坑,到2014年全市煤炭企业仅剩213家。2014年,根据河南省进行资源整合

第四篇:新疆煤炭产业转型升级

新疆煤炭产业转型升级

6月8日,第九届新疆国际煤炭工业博览会以签约50亿元、专业观众达12014余名的成绩完美收官。无论是成果的展示,还是参展规模,在展现我区煤炭开发热潮广度和深度的同时,展会更多凸显的是我区煤炭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黑色煤炭、绿色开采、金色收获”,这是对煤炭绿色发展的要求,更是煤炭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在本届煤博会上,新疆的煤炭产业发展已步入绿色发展之路,这一特点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在新疆国际会展中心,50000平方米的展场被来自国内外的1000多家参展企业占据。博地能源、山东能源新矿集团、华润集团、河南煤化、中煤科工集团、塔克拉夫、住友减速机、sew、葆德电气、卡特彼勒、神华等国内外煤炭行业的领军企业齐聚乌鲁木齐,连续九届煤博会的积淀使新疆跻身全球著名煤炭展之列。

全球第一大私营煤炭公司博地能源和全球第一大科技集团蒂森克虏伯更是占据了有利地形,现场展示的全球最新科研装备和技术吸引了不少前来咨询和洽谈的客商。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所副会长、振威展览集团总经理张学山告诉记者,展会全球化是本届煤博会最显著的特点。此次参展企业中,世界500强企业就有13家。“目前,新疆煤博会在全国仅次于北京煤炭展,其规模和影响力为中国第二大煤炭展,也是亚洲第二大煤炭展。”

作为首家赴新疆参与煤炭资源开发的大型外资企业,博地能源非常看好新疆煤炭开发潜力。据了解,博地能源计转型升级加快推进

采煤机、输送机、挖掘机、支护设备??参展的大型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和设备,其促进新疆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新理念、产业发展模式,都将成为促进新疆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杠杆。“国内外的煤炭巨头带来了最好的技术装备,比如郑煤机(601717,股吧)带来的装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甚至世界先进水平,他们与我区煤炭企业签约将提升我区煤炭产业的技术水平,促进我区煤炭产业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转型。”张学山说。

此次展会映入眼帘的都是蓝绿色,而这恰恰是煤炭产业发展方式由传统粗放式向绿色低碳式转型的体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从开掘黑金到发展绿色煤炭,参展企业的发展理念正悄然发生变化,这也意味着新疆煤炭产业的发展更加注重资源开发可持续和生态环境可持续。

冀中能源(000937,股吧)集团副董事长张汝海说,近年来,冀中能源集团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解决了采空区导致地面塌陷的难题,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煤炭开采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希望这些技术能在新疆得到广泛应用,将冀中能源的绿色开采理念融入新疆的煤炭开采。

山东能源新矿伊犁公司总经理王贯东说:“我们把煤炭转换成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都是煤的洁净生产和转化,而且转化效率也非常高。”

河南煤化集团被誉为煤化“航母”,如今这艘“航母”开进新疆已近四年。河南煤化集团新疆能源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贾修启说:近两年,“ 央企和大型能源集团在疆战略布局明显加快,新疆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势头非常强劲。”

有关数据显示,各煤企和电企“十二五”在新疆的煤炭项目建设遍地开花 “新疆丰富而优质的煤炭资源,非常适合发展煤电和煤化工产业,冀中能源目前在新疆有多个项目,总投资超过200亿元。”张汝海说。

山东能源集团也不甘示弱,王贯东告诉记者,“到"十二五"末,山东能源集团将在伊犁投资一千个亿,建设4个矿井以及配套的煤制天然气项目,还有煤质烯烃项目。”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煤炭作为继石油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予以扶持。自治区提出,要全力推进煤炭资源转化,把煤制气、煤制烯烃等项目作为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制高点,及早动手,加快推进,形成长远竞争力。2014年,新疆煤炭年产量将达到4亿吨,煤制天然气135亿立方米/年,市场装机容量将达2825万千瓦。2014年,煤炭年产量将达到10亿吨,煤制天然气515亿立方米/年,市场装机容量将达4500万千瓦。

贾修启说,河南煤化旗下的新疆龙宇能源准东煤制气40亿立方米/年、众泰煤焦化130万吨/年改扩建循环一体化循环项目、哈密大南湖2×1000mw(兆瓦)煤电一体化项目正在加快推进,盈利能力和职工收入都在新疆同行业处于前列,十二五”“ 期间河南煤化计划在新疆投资500亿元。划在新疆建设一座首期年产5000万吨,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现代化露天煤矿。

博地能源中亚区总裁史震春雄心勃勃地说:“我们将用最先进的理念、管理、技术,将这座露天煤矿打造成全世界煤炭行业的样板。”

和博地能源一样,吸引无数煤炭巨头“竞折腰”的正是新疆丰富的煤炭资源。正如第九届新疆煤博会组委会项目总监孙伟所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大家都奔着你来,无非就是说明一点,你这里有"货"。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三次全国援疆工作会议的召开,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优惠政策,这也是吸引众多煤炭企业到新疆发展的优势所在。多方合力使新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推进,磁场效应”“ 再度升温。

与此同时,随着“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将困扰新疆煤炭外运的瓶颈逐步打破,新疆的新型工业化正逐步由“石化独秀”向“油煤双驱”转型。投资将超过1万亿

元。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投资额更是达到数百亿元、上千亿元,必将引发了疆内煤炭行业的重新洗牌,也给新疆煤炭开发带来新的活力。

从“黑、大、粗”的煤炭开采到大规模、现代化的煤炭开发,从单一的煤炭开采到煤电、煤化工产业链的延伸,从传统粗放式到绿色低碳的发展,新疆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正在加快前行。

从重庆专程赶来参加展会的重庆大江信达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勇斌向记者介绍了公司在新疆的发展规划。“随着中央加快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深入实施,必然催生出一个新兴的能源装备制造市场。谁先占领新疆市场,谁就赢得先机。目前,公司已开始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把新疆市场作为重中之重,由原来的单纯经销发展转为在新疆投资、合作、建厂,把公司装备制造的基地建在新疆。”王勇斌说。

自治区经信委副主任朱立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进入新疆的能源企业,都比较重视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把原来简单的资源开采变成资源的深加工。新疆煤炭产业正处于一个提量提质的过程中,而且速度还在不断地加快。

在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和资金推动下,新疆40%的国内煤炭占有率和巨大潜力正成为各大能源集团争相投资开发的聚宝盆和产业延伸的助推器,目前,国内五大发电集团和煤炭20强企业已全部落户新疆,正带动煤炭、煤电、煤化工产业投资步伐提速。到“十二五”末,自治区力争形成10个千万吨级、5个3000万吨级、2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炭产能超过4亿吨。

山西今年或新增煤炭产能1亿吨

秦皇岛煤炭网2014.5.31

山西省煤炭厅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山西计划建成投产100座重组整合保留技改矿井,新增煤炭产能1亿吨。

到今年4月底,山西开工建设各类矿井694座,其中重组整合矿井663座。全省累计综合竣工验收矿井59座,新增生产能力7650万吨/年。今年全省计划建成投产重组整合保留技改矿井100座,新增煤炭产能1亿吨。

目前,山西已投产和在建的千万吨级特大型矿井有10个以上,全国为37个。山西同煤塔山、晋煤寺河、平朔井工一矿等千万吨级现代化矿井成为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建设的排头兵。2014

年,山西煤炭产量8.72亿吨,其中出省销量5.81亿吨。今后4年内,山西煤炭总产量将控制在10亿吨。

此外,为提高办矿水平,今后山西将对煤矿办矿主体企业实施“等级管理”,企业经过整改后仍达不到最低等级将被取消办矿资格。今后山西新建矿井规模原则上不得低于120万吨/年。山西完成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后,矿井数量由2600座压减到1053座,办矿企业由2200多家减少到130家。为了进一步提高煤矿管理水平,山西将依照办矿企业规模、专业技术人员数量、百万吨死亡率等10多项条件,按照特级、甲级、乙级、丙级、丁级5个级别对其进行管理。

从5月底开始,山西将在3个月内对办矿企业进行等级评定。管理级别较高的办矿企业在配置接替资源等方面将获得优先支持。级别实施动态管理,行业管理部门依据企业管理水平对其实行升级或降级。首次被评定为无等级的企业,如果整改后下年度仍达不到丁级标准,将被取消办矿资格,其所属煤矿的生产、建设、经营活动将被停止。

新开办煤矿企业必须符合等级管理的丁级标准,否则企业所属煤矿不得开工建设。今后,山西新建矿井规模原则上不得低于120万吨/年。煤矿建设项目投产后5年内不得申请改扩建,严禁随意增大矿井生产能力。

第五篇:低碳经济加快盘县煤炭产业转型

低碳经济加快盘县煤炭产业转型

【摘要】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夕,我国公布了自己的碳减排目标―――到201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4年下降40%~45%,标志我国已经开始发展“低碳经济”,所以作为以煤炭为支柱的盘县,一直走的是高能耗、污染重,二氧化碳排放多的传统发展路线,其转型是否成功,“低碳经济”是否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盘县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本文具体阐述了盘县的煤炭产业发展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深入分析了煤炭产业转型的方向,并提出了转型的对策与思路。

【关键词】低碳经济;煤炭产业;转型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是伴随着gdp的成倍增长,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凸显,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这在经济发展还很落后的盘县来说,体会尤为深刻。

一、盘县煤炭产业现状

煤炭产业是盘县的支柱性产业,其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煤炭及其附属产业,经济结构非常单一。

一是煤炭产业是盘县的支柱。凭着煤炭产业这单一的经济结构盘县2014年以前每年平均gdp的涨幅均达到了12%,煤炭及其附属产业收入占全县gdp的80%以上,煤炭产业为盘县经济的迅速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二是小煤矿大量无序开采,使煤炭资源严重浪费。一些非法开采和技术落后、缺乏安全条件的小煤矿遍地滋生,缺乏先进的开采技术,造成煤炭资源的浪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盘县共有小煤矿150多座,具有“多、小、散、乱”的粗放发展格局,多年来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三是煤炭产业所带来的污染是触目惊心的。在高碳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盘县的环境质量之差在全省也是“闻名遐迩”,2014年以前在全省重点地区城市空气质量考核中,盘县被列为全省污染最严重的“黑色县”。四是产业结构已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过去的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环境下,盘县走着“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子。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盘县传统的经济结构已不能适应全国宏观发展的要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发展多元化产业结构,减少环境污染,成为盘县保持迅速发展的重点。

放眼世界,和盘县有着极其类似经历的德国鲁尔老工业区却依旧焕发着蓬勃的朝气。早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政府就已经意识到经济结构单一的重工业地区的发展弊端,果断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转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鲁尔地区逐渐实现了经济结构转型。由此可以看出,实现经济转型发展,改变经济增长模式是传统工业区得以生存并发展的根本方法。

二、“低碳经济”的界定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其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它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大范围研发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设低碳社会,维护生态平衡。低碳经济的实质内容对山西省煤炭产业转型指明了方向。

如今,在全球倡导“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我国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耗大国,已经开始加大力度降低“c”排放。而盘县作为中国江南煤都煤炭能源重点县,如何诠释低碳概念,形成环境与经济共赢发展的良好局面,是现发展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盘县实现煤炭产业转型的建议

(一)煤炭产业转型的优势

不可否认,以高碳产业应对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构建低碳生活,盘县将面临更大制约和更高门槛,比传统意义上的产业结构调整难度更大,内涵更广,任务也更为艰巨,压力更大。虽然对盘县而言,无碳产业和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非常低,但却有着丰富的低碳能源供应经验并具备了相当规模的供应基础设施体系,开展以煤为主的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研究是未来的主导方向。首先,盘县有着丰富的焦炉煤气、煤层气(也就是俗称的瓦斯)气资源。其次,盘县境内对外的输送供应基础设施正在建设当中。在不久的将来形成完整的输送体系之后,将为盘县焦炉煤气、煤层气的输送提供保障基础。基于这些,盘县发展低碳经济还是大有可为的。

(二)煤炭产业转型对策

1.盘县为煤炭产业转型所要做的努力。一是在节能减排上下功夫。近年来,盘县政府相继出台了《盘县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盘县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办法》,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善电力能源供应结构,提升电能转化和输送效率、淘汰焦炭等行业落后产能、开发利用煤层气、提高环境绿化率,维护自然的碳汇能力等。二是大力发展煤炭产业“四化”建设。2014年盘县在六盘水市率先开始了煤矿兼并重组,矿井企业减少了很大一部分,告别“多、小、散、乱”的粗放发展格局和模式,告别一煤独大对经济发展的桎梏,形成煤炭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能耗。到2014年,全县将形成1个年生产能力千万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3个年生产能力5 00万吨级以上的煤炭企业集团,11个年生产能力1 00万吨级以上的煤炭企业集团。对全县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产生了重要示范和带动作用,全面拉开了煤炭产业转型的序幕,为发展“低碳经济”产业结构迈出了重要一步。

2.煤炭产业的转型方向。从目前的能源资源条件、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可能面临的节能减排压力等层面看,盘县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盘县拥有全市50%以上的煤炭开采量,全市gdp的80%全是由煤炭及其附属产业所产生的,短时间内抛弃煤炭等高碳产业并不现实,所以盘县首先要在“多元化、低碳化、科技化”上下工夫,逐步形成煤炭产业循环经济。重点培育以清洁煤气化技术为龙头的新型煤化工产业,鼓励发展清洁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技术,推动产业格局的转型与升级。延伸煤炭产业链条,从单一的煤炭产品延伸到新型、环保、低污染的清洁煤气化产品,发展煤炭下游产业,提高资源加工深度;扩宽技术体系,综合利用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产生新的效益,构建“资源-产品-废物-废物再利用-产品”的循环经济模式,形成能源利用率高、资源利用充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少的“低碳”产业结构,最终实现高碳产业的“低碳经济”链条。其次要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大力支持低碳技术的引进和吸收并努力争取自己研发。注重培育和扩大煤炭科技的人才的培养,提升科研力量,大力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能力建设,全力推广清洁煤气化和清洁煤技术,推进煤炭资源综合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和煤炭开采垃圾资源化利用。加大

投入把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经济增长点,达到煤炭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效果,为更好的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有力的保障。最后要利用税收杠杆,支持低碳产业的发展。优化税收,采用财政补贴、财政贴息等手段支持企业发展转型,提高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市场效率,促进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盘县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快煤炭行业转型,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符合盘县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促进经济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杨圣明.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j].时代经贸,2014,

(12)

[2]丁丁.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和政策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4,(3).

写作生成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