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写作生成器小程序

人生的实验――读《了凡四训》有感(共2459字)

人生的实验――读《了凡四训》有感

“为什么我们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是网络上年轻的人们叩击心灵的发问,在网上一经出现关注者甚多。关注的背后,是同样对这个问题的疑惑以及辛苦寻求答案的渴望。

这个问题可追溯到受年轻一代欢迎的《后会无期》电影,该电影由韩寒担任编剧及导演,其主题曲《平凡之路》亦受到年轻一代追捧。电影中有一句和网络发问类似的台词“从小听了很多大道理,可依旧过不好我的生活。”

年轻的一代人,面临个人发展的抉择,面临工作事业的压力,面临恋爱婚姻的烦恼,没有发现一个所谓正确的答案,没有找到一个可供复制的“模型”,虽然心中想过好这一生,却在努力看过那么多道理后依然陷入迷茫,于是有了网络发问关注者众多,《平凡之路》主题曲让许多年轻人闻之落泪。

谁知,这一饱含温度,不想随随便便过完人生的发问,在四百多年前就被一位思想大家关注。

这位思想大家是明朝的袁了凡先生。袁了凡先生本名袁黄,字坤仪,浙江嘉善人。了凡先生的人生从一开头就不怎么过的好。“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据了凡先生在《了凡四训》一书中记载的身世,先生幼年丧父,靠母亲艰难教养成人。待到人生抉择的关键时期,是继续学习考取功名还是转学医术治病救人,母亲给了明确的意见――“命弃举业学医”,先生未在书中说及自己做出选择的艰难,但从“弃举业”一词看出,转学医术不是先生求学的初衷,或者是因家庭生活所迫,或者是为了父亲的“夙心”,如同现在大部分年轻人在做出人生重大选择一样,先生在转学医术时必然也经历了一翻内心的斗争。如果先生一直学医,或许历史上就少了一位思想家。但是先生的人生路似乎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峰回路转的机会突然出现――在慈云寺遇到老者,“飘飘若仙”,对先生说,“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试想,刚放弃仕途学医,就碰到一位看上去像老神仙一样的人对自己说,你是仕途众人,怎么不读书呢。这种情况放在现在社会,就犹如选秀节目中的选手含着泪说起自己追逐梦想,中途因家境或各种原因已经放弃,在心有不甘中又看到希望,这种经历,怎么不让观众听了都内心澎湃?

了凡先生在书中没有提及自己内心是否激动,只用了一句平实话语,“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经问询,老者姓孔,后来,先生还领孔姓老者会见自己的母亲,重新开启了自己的仕途功名之路。

看到这里,对照了凡先生柳暗花明的人生路,感慨四百多年前,古人们虽然没有手机电脑,但是人生的坎坷曲折和我们现在也何其相似,人生似乎不可捉摸。

了凡先生的人生路,孔姓老者起了关键作用,这位老者让先生的人生路得以进入另一个通道。但是孔姓老者的影响远不止于此。老者飘飘若仙,自然来历非凡。据老者自己介绍,他得邵子皇极数正传,虽然大多数人对“邵子皇极数”知之甚少,但一听就觉得老者是了不得的人物。这位老者为袁了凡先生算出了此生求学、为官、子嗣、寿年的详细情况――通俗地说,老者把了凡先生的一生都给算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而且最后还给了一个了不得的结论:惜无子。

无子对于现在的丁克一族来说,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并不妨碍开开心心生活。但对于四百年前的古人来说,无子意味着无后,除了父母外,可以说没有哪件事儿还能比这件事儿大。这个结论对于当时的了凡先生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但了凡先生同样只在书中用平实的话语记录:余备录而谨记之。谨记,小心翼翼而又铭心刻骨地记下了。

纵观《了凡四训》的开篇,了凡先生用至为简洁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他曲折的人生经历。孔姓老者在他人生路上影响深远,在关键时候改变了母亲为他设定的学医之路,让他得偿所愿去考取功名,孔姓老者是了凡先生的“人生贵人”。但是还没来得及让了凡先生高兴,这位老者又告诉先生,此生无子。人生的起起伏伏来得不免太快,老者的这个结论注定要在年轻的了凡先生心中投下长长的阴影。只是好像我们都能理解,人生不应该就是这样吗,有好的消息,也会有坏的消息,人生难以把握,这也是我们自己的人生感受。就像《平凡之路》中唱到的:“向前走,就这么走,就算你被给过什么;向前走,就这么走,就算你被夺走什么”。但是还有一个结论,袁了凡先生没有在书中直接写出来。孔姓老者为他详细算了一生,原来在孔姓老者的眼里,人生是定数的,哪有什么不可捉摸,难以把握。只要得“邵子皇极数正传”,人生就都是可知的,不然何以言此生无子,又何以劝说了凡先生的母亲,让先生继续求学考取功名?

对于不相信“命中注定”的人来说,会觉得孔姓老者的做法充满着“封建主义”;对于袁了凡先生来说,如果他全盘接受了孔姓老者的说法,或许我们就没有机会看到《了凡四训》这本书,因为他的人生过下去可能真的无子,虽然这只是对他个人和家族的影响。但真实的情况是了凡先生得子,并且把自己一生的情况和所学,写成了《了凡四训》,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四训”,本是家训,了凡先生也担心着自己的孩子,不能过好这一生。由此,我们才有机会看到《了凡四训》的全部内容。

是孔姓老者算得不准?袁了凡先生在《了凡四训》中是批判孔姓老者差点误人子弟,让自己的孩子明辨是非,增长人生“阅历”?不是!袁了凡先生在书中用了大段篇幅,验证孔姓老者算得特别准。算得特别准而又得子,这正是袁了凡先生想在书中告诉我们的,或者最初他想告诫自己儿子:人生之路可以改,因为他找到了可靠的方法,将命运改过来了。

《了凡四训》一书最伟大之处,在于一个父亲,以自己七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做了两个“实验”,得出了两个结论。第一个实验,是用自己的经历,验证了人生可以被算出来,这个结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了凡先生这种朴实的态度,正是科学精神的精义――实事求是。其结论如何,还可以等待现代科学去发现验证。袁先生的第二个实验,同样是用自己的经历,验证了人生还可以改变,不单可以改变,还可以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改变。这是个激动人心的结论,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这可能是最好的注脚。将自己希望的人生变成现实,不单有袁了凡先生这个例子,还有方法,这是《了凡四训》想告诉读者的精华。

写作生成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