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范文二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其他范文二
写作生成器小程序

新时代如何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共12496字)

新时代如何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由常用范文网会员“烟雨凄迷28”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心工作的互动性。坚持中心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两手抓,既要切实做好中心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又要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宣传范文】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若烟海、博大精深,既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集中体现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自强不息、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求同存异、文以载道、俭约自守等人文精神。自古以来,这些文化精髓就展现着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可谓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回顾华夏大地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之所以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饱经风霜而不败,其根本原因正是贯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持久涵养。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没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没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中华民族就不可能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不断繁衍。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作为积攒了几千年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如何为政、如何治吏、如何安民等极其丰富的治国理政道理。千百年来,围绕这些治国理政的核心问题,我们的先人不仅在实践层面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探索经验,而且在理论层面积累了异常丰富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古人云:“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由此可见,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是何其重要!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又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的深厚文化积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节,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魂魄,它在不断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滋养中逐步形成,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中不断完善。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国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赓续发展。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沃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2.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中华文化绵延至今,是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淘洗检验的结果,是中华民族历尽苦难的社会实践结晶。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特别注重实践性,强调于社会生活中追寻真理,这种实事求是的社会实践精神,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产生于中华文化力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探索;仁者爱人、讲信修睦的思想,产生于中华文化对于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实践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思想,产生于中华文化推动人类共同进步发展的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人类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生存智慧,这些思想“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文化是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社会活动不断演变发展的,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华文化发展历史充分证明,推动社会进步,解决现实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华文化演变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中国当今社会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化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优秀传统精神,滋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实践标准,这样才能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赶上时代步伐,为回应时代需求和挑战提供有益启迪,为解决当代中国现实问题提供有益启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巨大精神支撑。

当前,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社会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看法。有些人盲目“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肆意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与此同时,文化领域还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功利化、庸俗化、简单化等问题。针对这些错误思潮和苗头性问题,我们“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以能不能解决今天中国的问题,能不能回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能不能转化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益精神财富作为评价标准,使其成为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文化,有利于助推社会发展的文化,有利于培育时代精神的文化。

3.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首先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来不是此消彼长、彼弱我强的关系,更不是非此即彼、截然对立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被中国共产党确立为根本指导思想,指导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并取得巨大成功,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实现了与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的深度结合。正是在不断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理论飞跃,指导党和人民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同时,也正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的朴素唯物主义、朴素辩证法、朴素进步历史观等文化精髓,才使得马克思主义有了在中国落地生根的文化沃土。由此可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新时代条件下,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关键还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是正确处理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有其优长和局限,可以说是精华与糟粕混杂、积极与消极并存,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坚持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它。既要认识到它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哲理和文化精髓,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回应时代需求和解决现实问题;又要认识到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必须推动传统文化继续保持自身优秀特质、发挥自身优点长处,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努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不断使其结合新的实践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新发展,更好地融入当今时代、服务当代社会。

三是正确处理不忘本来与吸收外来的关系。“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正确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既要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气度对待外来文化,不断在汲取世界其他文明的养分中实现创新发展。不忘本来才能始终保持中华文化与生俱来的民族特色,使其以独具一格的理念向度、精神气度,卓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不断绽放出绚丽夺目的光彩。吸收外来才能敞开胸襟、面对未来,广泛借鉴吸收各国各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使之服务于本土文化建设,不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人类社会几千年文明发展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是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共同财富,是人类社会实现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古今中外的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思想宣传范文】二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这个伟大觉醒,是从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开始的,是基于对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的深刻认识。改革开放这个伟大觉醒,还体现在我们党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要通过革命性变革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是开放的,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改革开放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这个伟大觉醒是从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开始的,特别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思想认识发生了深刻转变。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在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支持和推动下,通过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和党的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我们党打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全党思想回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我们党重新深刻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时代、实践、认识的发展而发展。

早在1959年,毛泽东同志在总结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时就指出:“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审视国际国内新的形势,深刻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用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指导实践,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建设社会主义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只有深刻认识基本国情,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改革开放这个伟大觉醒,是基于对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的深刻认识。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们党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着正确的认识。党的八大提出,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但是,后来由于主客观原因,“左”的思想日益增长,提出了许多不符合实际、不符合国情、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目标、要求和政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在领导对党的指导思想进行拨乱反正的过程中,总结过去“左”的错误的思想根源和教训,对我国基本国情作了深入思考,提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论断。1987年8月,在党的十三大即将召开前,邓小平同志明确要求党的十三大报告要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立论根据,“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重大论断的提出,为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最根本的依据。正是在这个论断的基础上,我们恢复了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提出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这个阶段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完成这一根本任务,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重大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提供了最根本的实际依据和理论基石。正是在这个重大论断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和实践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战略部署。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也证明,只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谋发展,更好地体现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

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要通过革命性变革不断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恩格斯早就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改革开放这个伟大觉醒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只有不断发展和完善,才能保持自己的优越性。

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中国社会开始展现出崭新面貌和勃勃生机。但是,由于“左”的指导思想的滋生和发展,我们曾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上陷于僵化,使社会主义逐渐失去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遭受严重挫折。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985年,当改革全面推开之后,他又提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的重要论断。

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就是改革。改革不是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要进行一场革命性变革。通过40年的探索和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完善,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增强了社会活力,社会主义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生机与活力。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强调“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概括了改革开放的革命意义与根本目标。

社会主义是开放的,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社会主义是开放的,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这是改革开放这个伟大觉醒带给我们的思想认识上的重大转变。这一重大转变突出地表现在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上。

社会主义制度较之资本主义制度,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使社会主义在历史发展中能够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人民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各国,什么地方有好东西,统统学来。”他讲的世界各国,当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

在改革开放前较长一段时间内,客观上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孤立,主观上则由于党的指导思想陷入僵化的“左”的错误之中,在处理国家关系上简单地以意识形态划线,特别是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视为水火不相容的两个世界,从而导致我国处于一种半封闭的状态。这导致我国在经济发展和科技、教育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改革开放后,我们打开国门,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落后,认识到对外开放的紧迫性。邓小平同志深有感触地说:“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对外开放开始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强调:“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国内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国际上倡导“一带一路”合作,通过一系列重大部署开创了对外开放新局面,我们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认识也进一步提高。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这是对改革开放40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宝贵的思想启示。

【思想宣传范文】三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释放的发展能力,是中国制度优势的最好诠释

“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最终靠的是发展;而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释放的发展能力,则是中国制度优势的最好诠释。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创造了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发展故事。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了持续40年的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速达到9.5%,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人口大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这些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说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

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还形成了全新的发展方法论。发展是社会经济矛盾展开与克服的循环过程,因此发展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既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也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40年前,我国的主要经济矛盾是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因此发展生产、提高增速就成为当时解决主要经济矛盾的首要选择。40年后,发展起来后的问题和矛盾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需求侧看,消费升级是大势所趋,人们的需求实现了从有到优的转变;从供给侧看,粗放式的发展难以为继,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正因此,在新时代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仅要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更要贯彻发展应该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

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应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满足人们的消费升级也好,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也好,其中的关键都是要提高供给质量、优化供给结构。统筹政府与企业两大资源配置主体、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教育与科技两大发展支撑、供给和需求两种力量,用政策协同、体制机制创新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就能形成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大合力,持续增强综合国力。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也是在新时代更好推动发展的指挥棒。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实现由大到强的关键。让创新释放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让协调成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让绿色体现在永续发展的每个环节,让开放成为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让共享给予更多人梦想成真、人生出彩的机会,就能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40年新起点上瞻望未来,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勇气,有新发展理念的指引,我们一定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发展书写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思想宣传范文】四

将核心价值观变得触手可及,使其走进百姓心田,实现“黄钟响,群音和”的效应

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在每一次选择、每一个行动中体现,才能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向心力和感召力

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生的信仰驱动、社会的共识引领、国家的价值导航。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不断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才能将核心价值观变得触手可及,使其走进百姓心田,实现“黄钟响,群音和”的效应。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感、可触,需要具体的载体、矩阵式引导。以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为例,通过精心推出“一行业一特色”公益广告,制作“阅武侯”“武侯微文明”等一系列受欢迎、有影响的微电影、微视频,不断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形成崇德向善的氛围。比如在报刊、电视上开辟专栏,在辖区网吧2.8万个机位主屏上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内容;把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益广告作为辖区建筑工地动工的前置条件;每年在全区开展“感动武侯”十大先进人物评选,通过群众评、评群众,引导人人参与、人人践行核心价值观……载体丰富、引导到位,方能创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局面。

文化浸润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发挥地方的文化资源禀赋优势,将弘扬地域历史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能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武侯区挖掘诸葛家训等武侯历史文化资源,并赋予时代内涵,以家庭、家风、家训为核心,开启“社会细胞建设行动”,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的同时,形成“书香武侯”等地域文化品牌。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激活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依法治国密不可分。在武侯区,全区所有规范性文件在接受合法性审查的同时,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精神进行相互对照。同时,区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情况纳入各行政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并将全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通过联席会议制度予以解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实用的运行保障体系,是法治建设的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价值公约数”,党委政府、人民群众都是践行主体。前者通过为民服务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通过便民政务、公正执法等,让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后者也应在崇德向善的价值导向中,尽力巩固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的社会良序。当全社会形成合力,才能用众人“约定”的价值积极影响每一个人。

迈入2019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需要贯穿始终。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在每一次选择、每一个行动中体现,才能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向心力和感召力。

【思想宣传范文】五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过程中究竟蕴含着哪些深层的核心密码?

1.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的核心密码。中国国力由弱到强,中国面貌由废到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成就惊艳世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成绩单,世界上其他任何政党难以比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正如美国学者费正清先生所说,中国共产党过去创造了“革命的世界奇迹”,今天又创造了“发展的世界奇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外资流入国,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书写了世界上“最成功的脱贫故事”,书写了古老民族的现代化传奇……中国奇迹发生在一个具有超长历史纵深、超大国土面积、超大人口规模的国家里,这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伟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

中国的成功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现代化之路。中国以不同于西方的社会形态、发展道路、政党制度、文明价值观念,花费比西方少得多的时间,取得了令全球瞩目的巨大发展成就。回看走过的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远眺前行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定会实现。中国的成功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有优越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先进的。

2.坚持自主发展、自力更生

20世纪以来,大多数国家的现代化之路都无法摆脱“依附”还是“脱钩”的两难选择。面对西方发展逻辑的强大惯性,面对西方大国的强大统治力,广大发展中国家要么选择依附性的发展,要么选择脱钩后的贫穷。“依附”抑或“脱钩”,发展中国家难道真的别无选择?

中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世界,中国既选择融入国际社会,又没有滑向西方的发展轨道。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忽视独立自主就会受制于人。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强国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中,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中国改革开放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任何国家不要指望中国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发展、国家富强的目标主体。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历来坚守这一基本观点,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既通过提出并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所强调的富强观,兼顾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财富观从根本上只能满足少数人的致富梦想。而社会主义所强调的富强观,既不同于传统富强观,也不同于两极分化的资本主义富强观,它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富强观,是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富强观。

现阶段,我国仍然存在收入差距较大问题,这是在特定历史阶段难以完全避免但终将得到解决的问题。中国不会走两极分化的畸形富强之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始终是社会主义富强观的核心内涵和本质规定。

4.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

西方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物质主义膨胀、精神世界溃败的过程。资本逻辑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逻辑,摆脱了“人的依赖性”阶段的资本主义社会又重新陷入了“物的依赖性”之中,人与人的关系采取了物与物的表现形式,人的价值用物的价值来衡量,人的财富用物的丰腴来表示,人的世界单一化为物的世界。这些都决定了西方社会必定在物质主义单边突进的泥淖中沉沦,在精神萎靡、意义缺失的物质世界中狂欢,也决定了西方社会终究绕不开“拜金主义”和“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局面应着力于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5.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西方大国的崛起过程有着相似的逻辑,那就是殖民、掠夺、扩张。以日不落帝国为例,英国最强盛的时候,本土人口才一千多万人,但它已经有了比自己领土大几十倍的庞大殖民地,全球的资源为它所用,全球的市场供它倾销。进入20世纪,赤裸裸的暴力殖民已经被国际社会所唾弃,西方发达国家被迫放弃传统殖民方式,采取更隐蔽、间接的经济殖民方式。它们充分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对非西方国家实行经济渗透,使这些国家继续充当其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大量的非西方国家则始终在生产的低端徘徊,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位置固化,缺乏发展进步的上升通道,沦为贫穷的专业户、落后的代名词。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度不断增强,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国与世界正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对中国有利,对世界有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中国人相信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发展逻辑,不信奉我赢你输、零和博弈的游戏法则,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那种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损人利己的做法既不道德,也难以持久。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始终坚持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各国人民;始终坚持合作共赢,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汇合点。中国过去不搞殖民扩张,今后也不搞经济殖民,中国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做到惠本国、利天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国始终会扮演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历史趋势,但正如习武不是为了打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不是为了恃强凌弱、称王称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我们在政策上是这样规定的、制度上是这样设计的,在实践中更是一直这样做的。”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谐万邦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深谙国强必霸、霸极必衰,好战必亡、忘战必危的历史辩证法,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不走殖民扩张、国强必霸的发展之路。

你也可以在常用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新时代如何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范文。

写作生成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