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德育论文
写作生成器小程序

如何在小学阶段开展爱人民教育调研报告(共28989字)

如何在小学阶段开展爱人民教育调研报告
 
一、          概 要
(一)背景
近几年来,置人民的生命、利益于不顾的事件不断被披露出来。“地沟油”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南京“彭宇案”事件、广东佛山女童小悦悦被碾压事件等,这些事件触及社会经济、道德等各个领域,导致诚信危机现象愈演愈烈,已演化为当前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德行在古代先哲们看来是立身之道、修业之本,更是国之立政之基。道德危机尤其是诚信危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人际关系的扭曲,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中表现为经济秩序的混乱、政治文明的沦丧、社会风气的败坏。究其根源,是缺乏对人民的尊重与爱护。凡此种种造成我国经济运行成本的高昂,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中国青年报》曾披露说我国每年因不讲诚信而付出近6O00亿元的代价。“染色馒头”事件发生后,温家宝总理称这些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因此,加强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建设、帮助他们奠定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基础至关重要。心理学家通过长期的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人格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是在这个时期奠定基础的。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这种习惯和品质的养成会对孩子的成长发展终身受益的。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小学教育阶段德育主要内容是: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孝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热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
1996年3月9日,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26号,《小学管理规程》第六条指出——小学的培养目标是: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集体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我管理、分辨是非的能力。
《中国少年先锋队章程》第四条——我们队的目的:团结教育少年儿童,听党的话,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努力学习,锻炼身体,参与实践,培养能力,立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维护少年儿童的正当权益。
小学阶段,爱祖国、爱党的教育较为全面而且深入,形式也较为丰富和具体,但爱人民的教育,在小学阶段较为缺失。许多小学生在入少先队时,不明白少先队队礼的含义。实际上,队礼的含义即“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实际上,爱人民的教育应该从这一刻更系统更正式地启动。
但是,开展爱人民教育的工作在小学阶段也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对“人民”这个概念的理解和认知,对于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中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是较为抽象的。这也是为什么在小学阶段开展爱国、爱党教育较为深入、成熟,而爱人民教育却不够深入的原因之一。如果问小学生,“你爱不爱人民”,你觉得“怎样做就是爱人民的表现”,大多数孩子可能会感到茫然。
爱人民教育,说到根本处,其实还是情感教育、责任教育、道德教育,应该比爱党、爱祖国更具体、更人性化。小学生需要先学会去爱身边的人,对身边的人有责任感,然后推而广之,去爱更多的人,为更多人负责。为此,在“爱人民”的主旨下,为了便于小学生理解,达到好的调查效果,我们将本次针对小学生开展的问卷调查主题锁定为小学生“爱与责任”的认知调查。
与此同时,中国已迈入“独生子女时代”。据统计,领取了“独生子女证”的中国新生代,数目已超过8000万名。1974年以后出生的独生孩子,随着成长正开始大规模地步入社会。他们独特的择业和就业心态,引发新一轮的社会问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独生子女就业综合症”,给我们带来不少思考。   
独生子女存在的弱点已经使家长们担心,这种弱点一方面来自“独生”本身,另一方面来自于“独生”导致家庭出现的教养态度偏差和教育方式不当。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孩子出现了一些毛病。  
“独生”的孩子在家庭里没有年龄相近的伙伴,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交往的经历,家长对孩子的关爱也更多(现在一个孩子至少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关注着)。当孩子得到超量的爱、超量的呵护时,家长的教育理智被严重淡化了。家庭的教育出现了以下失误:(1)要什么给什么,这是独生子女自私任性的根本原因。当他的要求都得到满足,他会认为生活没有约束,变得不考虑别人。(2)过分地受人关注,这是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来源。当孩子受到家人过多的关怀时,他以为自己永远是中心,他们会表现出缺乏爱心。(3)父母被孩子控制。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往往更放纵孩子的行为,使孩子有了一套对付父母的办法。以此控制父母并达到自己的目的。部分孩子只知接受爱,不知给予爱;惟我独尊而且任性;缺乏责任心和义务感;孩子消费超前,道德滞后;依赖性大,各种能力差;有孤独感,社会交往能力差……
要想使这些问题得以解决,必须在小学阶段注重对孩子道德体系的培养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奠定,尤其是爱心与责任心的培养。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少儿媒体工作者来说,如何帮助孩子理解“爱人民教育”,如何开展“爱人民教育”,应成为我们的工作重点。
 
 
(二)调研综述
1.调查目标
旨在调查少年儿童(小学生)“爱人民”教育的现实水平;他们对“爱人民”教育的养成环境及社会现象的认知和态度;他们对“爱人民”教育的评价及建议。         
调查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对“爱人民”教育现实意义的理解;学校开展“爱人民”的现状调查;小学阶段开展“爱人民”教育的已有探索和积极有效的建议。
2.调查对象
小学生、学校教育工作者、团队系统教育工作者、小学生父母、媒体教育工作者、部分学者。
3.调查方式
问卷(选择题、主观问答题)、焦点小组访谈
4.调查区域
本次调查涉及全国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即北京、河北、山东、重庆、陕西、山西、甘肃、江苏、广西、湖南的多所小学。
问卷发放学校及焦点小组访谈学校包括大、中小城市、县城等三种不同地域的学校。大城市包括北京、天津、重庆、南宁;中等城市包括江苏省苏州市、湖南省常德市、河北省廊坊市、山西省阳泉市、甘肃庆阳市;县城包括陕西铜川县、重庆丰都县、山东省莒南县等。
5.调查问卷发放数量
4000份。
6.问卷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回收问卷3500份,其中有效问卷3297份,200余份问卷因机读卡填写有误,而未能进入统计。
 
(三)结论综述
调查和《知心姐姐》杂志最近一年来的采访显示,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对“爱人民”教育理解不一,但普遍认为应该从关注爱心教育和责任教育开始(爱人,爱心,知恩感恩、情感、责任感)。学校普遍没有系统开展“爱人民”的教育,有一些爱的教育、责任教育和感恩教育等,但是不系统,提法也不统一。社会现实出现了很多问题,学校普遍认为“爱人民”教育非常重要和必要。
调查显示,小学生有初步的责任意识和爱的能力。但小学生对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行为准则没有明确的认知。家庭、学校在爱与责任的教育中,对小学生的影响最直接。父母、教师等施教者首应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施教方式。同时,社会舆论对小学生影响不容忽视,孩子们有很多困惑和纠结,出现了矛盾。
基于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需加强对爱人民的价值体系的研究;从根本上将目前教育大势中“重智轻德”的风气彻底扭转过来,从根本上杜绝形式主义;充分利用课堂教育,结合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大环境;要加强媒体的宣传影响和舆论导向作用;加强公益事业的建设。
 
 
 
 
 
二、          主报告
 
(一)对“爱人民”教育的理解
  1.对“人民”的理解应更清晰、透彻
    许多接受本次调查的教育工作者、小学生及学生父母、教育媒体工作者都在反问:“人民指的哪些人?”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以前人民更多的是指工人、农民。但现在的人民指的是谁?现在更多的是阶层,还有既得利益者,到底应该爱谁才算爱人民?这个问题,是在开展教育活动中应该明确的,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明确这一理解,并且用恰当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传播给小学生。
    “人民”一词古已有之。在中国古籍中,人民一般泛指人生,如《管子·七法》:“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也指平民、庶民、百姓,如《周礼·官记·大司徒》:“掌建邦之生地之图,舆其人民之数”。在古希腊、古罗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M.T.西塞罗等人的著作中也使用过人民的概念,但它是指奴隶主和自由民,不包括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近代以后,“人民”的概念被广泛使用,但往往与公民、国民等词混用,泛指社会的全体成员。马克思主义诞生后,人民这一概念才有了科学的和确定的含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一个历史的、政治的范畴,其主体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广大劳动群众。在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而且包括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人民与公民、国民是不同的概念,虽然它们都反映了一定社会关系和人们在国家中的地位,但两者有明显的区别。①人民是个政治概念,具有一定的阶级内容和历史内容,是相对敌人而言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关系。而公民或国民是个法律概念,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它反映一定的法律关系。②人民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大多数人,而公民或国民指一国中所有具有该国国籍的人,不以其是否起进步作用为标志。③人民是个集体概念,是众多人的集合体,任何个人都不能称为人民,而公民或国民则可用于单个人。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民始终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但在不同历史类型的国家中,人民所处的政治地位是不同的,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也不尽相同。在实行剥削制度的国家中,人民处于被统治地位,其政治作用受到极大的限制,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而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主导作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国家从法律、制度和物质上保障人民的主导作用的实现。
  2.小学阶段,“爱人民”应更具体、明确,最好从身边人开始
对小学生开展爱人民教育,只有具体明确,才好开展得深入。
记者就“如何在小学阶段开展爱人民的教育”这一课题随机采访了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其中,山东省莒南县第八中学的沈召海老师在接受采访时的说法较具代表性,他这样说:“对于学生来说,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人民’是个比较抽象的词语,要想让学生理解并接受爱人民的教育,首先应该将‘人民’这个抽象词具体化,让学生知道‘人民’就是他们身边的人,包括自己的亲人、同学、还有广大的普普通通的劳动者,让学生明白爱人民首先是爱你的亲人,爱你身边的普通人。只有让学生理解了‘人民’的具体含义和外延,学生才能在‘爱人民’的教育中具体知道应该爱谁,进而知道应该如何自觉地去爱。”
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不约而同地表示:爱人民要从爱身边的人开始,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开始,进而爱身边的其他人(身边的其他人包括校园里的校工,社会中的民工、工人、清洁工、电梯工阿姨等);再进而从媒体中可以看到的诸如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军人、志愿者、科学家等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的人们。
 
(二) 现阶段小学生爱与责任能力的现状调查
调查现状如下:
1.小学生有初步的责任意识和爱的能力。
2.小学生对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行为准则没有明确的认知。
调查1:爸爸妈妈对你有养育的责任,你对爸爸妈妈也需要负责任吗?
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2:你觉得作为校园里的一名学生,在学校应该承担的责任是什么?
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3:如果有人在大街上晕倒,路人都匆匆而过,你愿意去帮助他吗?
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小学生认同自己应对父母负责任,但其中36.40%的小学生选择“有责任,但目前不能负责任”。由此可见,小学生对责任的理解和认知还需要再明确,比如一提到“责任”并非就是指重大的事,责任的培养需要从小事点滴做起,从小时就建立责任意识。认为自己小就不能负责,负责是长大后的事,这种想法其实是需要纠正的。
80.66%的小学生选择在校期间,“和身边的人友好相处”是自己在学校时应该承担的责任,14.03%的小学生选择“管理好自己,好好学习”;只有4.06%的小学生选择了“关心学校事务”。由此可见,大部分小学生在校期间,要对自己负责的意识较为明确外(尊师爱友,好好学习等),对参加学校及班级的公共事务的主人翁精神以及热情远远不够。增强小学生的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和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这是在小学阶段应该着力去培养的。小学阶段在普及小学生公共责任和意识的工作上重视程度不太够。“管理班集体的事是老师和班干部的事情”、“学校的事是大人操心的,是校长还有其他老师的事”,这是在调查中我们听到的部分孩子声音,我们的小学生被教育、或者说被呵护地只会关心眼前与自己有关的事情,对公共事物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热情,学校应多创造让孩子主动思考、主动管理、主动服务的机会,给孩子搭建更多的锻炼平台,同时,学校应重视孩子的意见,让孩子感受到被信任和被尊重。
81.16%的小学生有助人意愿,这个数据是令人欣喜的。说明在小学阶段,小学生普遍有着较好的道德意识,也非常单纯。当然,也有小部分孩子存在这样那样的顾虑,如14.95%的小学生表示“不太好意思去帮助”。小学生既生活在家庭当中,也生活在社会里,在社会化的进程中,他们必然会受到来自家庭、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因此在小学阶段,必须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来鼓励和提倡这样的助人行为。
    3.家庭、学校在爱与责任的教育中,对小学生的影响最直接
    4.父母、教师等施教者首应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施教方式
调查1:在对待他人的态度上,哪句话是爸爸妈妈对你说过的?
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2.你对爸爸妈妈爱你的方式满意吗?
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3:你觉得老师爱班里的每一个学生吗?
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中,在问到小学生“在对待他人的态度上,哪句话是爸爸妈妈对你说过的”时,69.72%的小学生选择父母经常说的话是“别人有困难时,要主动帮助”,9.58%的小学生选择的是“交朋友一定要选学习好、老师常表扬的孩子”,9.03%的小学生选择的是“现在坏人多,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4.17%的小学生选择“少管闲事,遇事远一点”。可见,孩子从父母那里接收到的关于待人接物的正面态度居多,但其中也不乏一些由于顾虑和担忧带来的负面教育。在问到小学生“你对爸爸妈妈爱你的方式满意吗”时,67.70%的小学生选择“满意”,另有31.09%的小学生选择“有时满意,有时不满意”。父母如何去爱及教育孩子,关系到孩子未来成为怎样的人,关系到孩子在未来成为怎样的社会人,关系到孩子怎样去爱自己及爱身边的人。因此,父母应更加注重爱孩子和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更注重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力。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传。父母间的互相关心、爱护,对长辈的尊敬,对周围人的友好态度,都能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不是有一则孝敬长辈的广告吗?“妈妈给婆婆端了一盆洗脚水,在一旁的儿子看了,也赶忙给妈妈端了一盆。虽然孩子端水时,走得慑慑怯怯,但脸上始终洋溢着欢笑。”从这则广告我们不难看出,要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当长辈的应该有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如果用心去做,从学生、老人、孩子身上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这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爱的表达。
在问到“小学生觉得老师爱班里的每一个学生吗”时,78.50%的小学生选择“爱每一个学生”,14.81%的小学生选择“要看这个学生的表现”,3.48%的小学生选择“要看老师的情绪”,3.21%的小学生选择“看不出来”。由此可见,大部分小学生对老师的付出是持认可态度的。同时,在老师对学生是否一视同仁、是否尊重这个问题上,部分小学生们也有自己的看法,这种看法既来源于自己对班级、老师、学校的一些现象的思考,也来源于父母的言论和新闻事件的报道。调查中,也有一些小学生反映,老师会格外照顾校领导或者官员或有钱人家的孩子,送了礼的同学,座位就会被调到前面,而近视、个子矮的同学却坐得靠后,有的老师会照顾一些同学做班干部,以及老师的教育方式比较简单、粗暴等等。想让孩子有爱心、有责任感,必须先让施教者有爱、有责任心、公平对待每一个人。具体到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就需要对每个孩子有爱,对每个孩子负责任,并不以孩子的表现及自身情绪等各种主观因素为转移。
2010年10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对3369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9.1%的人感叹当今好老师不常有,原因包括:社会不良风气对老师影响太大(68.2%),教师考核、评价、监督机制不合理(65.5%),应试教育体制制约(60.2%),教师选拔、任用机制有待改进(52.6%),具有教育使命感的教师太少(48.0%)等。同时,91.3%的人认为好老师对学生具有重要影响,其中62.8%的人认为影响“非常大”。当问到“哪个阶段的老师对学生成长影响最大”时,“初中老师”排名第一(65.5%),“小学老师”紧随其后(63.1%),排在第三位的是“高中老师”(48.7%)。
《知心姐姐》杂志也曾在2010年刊登过一篇题为《乐乐为什么酷爱校长》的文章,作者为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首席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老师,她在采访一位名叫乐乐的在美国上学的中国小学生时,记录了这样一件小事。(下文为文章节选)
小学生对校长一般都会感到陌生或害怕,可是乐乐却很爱自己的校长。
我和乐乐聊起在美国的学习生活。“在美国的学校里,你最喜欢什么?”
“校长菲利浦斯博士!”乐乐回答得很干脆,好像他早已准备好了答案,“你看,就是这位校长!”说着,乐乐打开自己的大书包,拿出一本画册指着上面一位笑容可掬的中年女士向我介绍。
我接过画册仔细翻看起来,这是一本学校送给学生的个性化纪念册,上面有美丽的校园,有孩子们喜欢的老师和同学的照片,还有毕业留言。每一个毕业生都有一册,作为童年最美好的纪念。
乐乐认真地向我介绍着学校的每一栋楼房、每一条路、每一个教室。“你看,这是校门口。每天一早上学时,飞利浦斯校长都会站在这里和我们打招呼!我们的校长可好了,她几乎能叫出所有同学的名字。我是五年级转来这所学校的,上学第一周的早上,校长注意到了我是个中国学生,便走过来亲切地说:‘早上好
写作生成器小程序